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现有研究忽视区域之间空间效应的缺陷,本文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空间自相关Moran’s I检验显示,中国区域创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纳入空间效应的中国区域创新收敛性估计结果发现,1990—2008年间中国区域创新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对外开放程度均是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收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新古典方法分析了1979-2012年我国31省市经济发展的趋同情况,并以变异指数为参考,将1979-2012年划分为1979-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2年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区域经济整体上存在趋同,其中1979-1990年和2001-2012年存在绝对β趋同,但1991-2000年不存在绝对β趋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岳鹄  康继军 《管理学报》2009,6(9):1182-1187
根据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2007年的创新活动面板数据,以专利的授权数量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实证检验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解释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区、市)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是由于各地区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的投入差异,也是由于各地区以FDI、市场化程度、累积知识存量和知识流动能力等因素组成的创新环境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克服其"瓶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来解释产学研主体的个体网络现象,但已有经验证据并不稳定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试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来发现我国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存在空间模仿现象的证据,并利用新的网络特征——空间集聚结构修正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后考察网络嵌入对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1)关系联结规模和中介中心度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在部分集群内协同距离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呈"S"型曲线,在控制空间效应后仅在波纹状集聚结构的环渤海集群存在结构洞与协同创新的负向关联;(2)三大海洋装备集群的集群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模仿效应,在连续性知识空间内更多的表现为邻近效应,在间断性知识空间则表现为异质效应,说明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已初见成效;(3)集群内空间模仿效应强于集群间,说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4)整体上企业产权性质对网络结构特征没有显著影响,但具有高新技术资质和年轻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更容易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不具有高新技术资质的企业和非年轻企业更容易产生网络模仿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探究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均呈逐渐提高趋势,高效率省份比重逐渐增大,低效率省份占比逐渐减少;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距逐渐缩小,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四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医疗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交叉重叠问题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和东北地区基本无极化现象,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年份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且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技术人员占比对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负向直接作用,等级医院占比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而人口密度和老年抚养比的正向直接作用与溢出效应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产出角度出发,构建效率函数对中国各地区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然后运用2000—2011年期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空间自相关Moran's I检验显示,中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加入空间效应后,2000—2011年期间中国的区域创新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存在条件?收敛,并且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等均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重要因素,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则表现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8-2012年中国46个创新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就业密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就业密度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管理学报》2012,(7):1071-1077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meta-frontier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分析比较了2000~2008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采用"技术差距比"衡量中国三大地区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分析考察了全国和三大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三大地区生产技术差距明显;共同前沿和区域前沿下的σ检验结果均显示全国和三大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不存在收敛趋势,表明中国各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师萍  宋文飞  韩先锋  张炳南 《管理学报》2011,8(7):1045-1050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对1999~2008年我国区域研发技术效率进行测算,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并建立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区域研发技术效率进行空间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研发技术效率表现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且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资源-能源-经济-环境"构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设计测算指标,改进EBM模型并结合ML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视角测算并解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采用核密度函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从时空视域分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论:一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真实、合理反映农业效率。二是2006-2016年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微幅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的动力源泉在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三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长期内区域差异不会缩小,区域差异的根源在于农业绿色技术效率。四是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空间集聚特性,空间滞后类型对区域转移的稳定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以邻为善"与"以邻为壑"并存;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区域相邻,会降低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但跨界式增长难以实现。政策含义是制定区域差异化的AGTFP增长策略,实现中国农业区域协调、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合作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决定了中国必须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综合运用Window-Malmquist指数法和空间聚类方法测算分析中国31省(市)2004-201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及其演变规律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呈现DEA有效状态,技术进步是其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但高等教育"区域鸿沟"的存在却导致追赶效应拉低了效率值;(2)从时间演变规律看,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相对稳定,但上升趋势并不明显,且存在两极分化或多极分化的可能性;(3)从空间差异情况看,31个省(市)中,江苏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具有"高高"特征,且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从空间集聚特征看,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关系,但追赶效应却降低了这种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symptotic properties of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 and the 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 for th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The rates of convergence of those estimators may depend on som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spatial weights matrix of the model.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the distinction with different spatial scenarios. Under the scenario that each unit will be influenced by only a few neighboring units, the estimators may have ‐rate of convergence and be asymptotically normal. When each unit can be influenced by many neighbors, irregularity of the information matrix may occur and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estimators may have different rates of convergence.  相似文献   

13.
经济超大规模性,是一个经济体依托超大规模的人口、国土空间、经济体量和统一市场所形成的叠加耦合效应,在运行效率、产业构成、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全球影响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特性。经济超大规模性使我国在生产率持续提高、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高水平创新创业创造、孕育世界级都市圈和城市群以及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等方面具备了比较优势。我国的经济超大规模性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大范围地动员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统筹布局区域发展、重视基础产业发展、持续丰富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所取得的。未来要充分依托和发挥经济超大规模性优势,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全球地位的提升,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投入产出的视角实证考察了政府R&D补贴投入对我国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绩效。研究结论表明:(1)我国政府创新R&D补贴投入政策对提高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且通过对专利产出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创新产出指标弹性系数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对专利产出R&D投入为规模报酬递减,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规模报酬递增;(2)我国政府创新R&D补贴投入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科研基础较好地区(如湖北高校、科研院所较多)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的弹性系数整体上明显大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这说明我国政府R&D补贴投入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科研基础较好地区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要高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其中我国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湖北等地创新绩效较高。山西、新疆、甘肃、青海、广西和四川等地创新绩效较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区域房价的异质收敛为实施区域差异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政策依据.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M1~2013M12的房价进行实证得出,传统的经济或行政区域划分对区域房地产市场不适用,中国区域房地产价格存在异质收敛,可划分为3个收敛子群.地理因素或经济因素不是区域房价收敛的主导因素,重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够本质性地改变区域房价的收敛情况,而且这种作用一般生效于政策发布后的4~5个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外商直接投资、产学研合作的溢出效应和地区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学研合作的溢出效应在对区域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影响上存在何种关系(互补/替代)。研究表明:在对区域产品相关创新产出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与产学研合作作为两类知识获取渠道存在替代关系;在对区域专利相关和产品相关创新效率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与产学研合作作为两类知识获取渠道存在替代关系。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究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现状及趋势是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前提条件。在随机前沿分析框架下,对1980-2010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面板单位根法对我国地区能源效率进行随机收敛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1%显著水平下,煤炭消费比重每下降1%,能源效率将提高0.335%,而产权结构、能源价格指数、出口依存度等每上升1%,能源效率将分别提高0.672%、0.166%、0.518%;东部随机性趋同不存在,而中西部在10%显著水平出现俱乐部收敛,但西部随机性收敛是低水平的。因此,制定差别化的能源消费结构、产权结构、能源价格与出口依存度目标等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并改善东中西部的收敛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金融监管为视角,从银监会政策发布到各商业银行设计理财产品产生收益,其政策效应过程是有衔接分阶段性的。本文运用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方法,将监管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运营过程分为创新产品设计与创新产品市场表现两个阶段,得到了2004年至2014年间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效率,结果显示第一阶段的银行业产品创新效率和第二阶段的理财产品市场表现效率基本上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且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通过计算出历年银行业创新效率投入指标的改进值,找出了效率非有效的年份与最佳效率的年份在投入产出上的差距,并从监管者的角度和银行操作层面为针对银行产品创新的监管改进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