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族源传说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并指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它产生于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前的前历史阶段,在天命所生型族源传说的雏形上逐步发展成为诸类型的族源传说。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蒙古秘史》一书不仅是记载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历史文献,更是教育事件研究的结晶。通过对它的研究能揭示13世纪蒙古高原的独特游牧生活教育方式、古老教育方式的奥妙和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蒙古秘史》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对本书教育方面研究的薄弱点;然后举例《蒙古秘史》中体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事件,分析古代蒙古族游牧生活...  相似文献   

5.
清代以来喀喇沁地区的移民和开垦,不仅造成了当地蒙古族传统游牧经济转型为半农半牧经济,甚至是纯农业经济,蒙地的开垦对喀喇沁地区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现在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农业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连带性视角回顾历史上蒙古人的盛衰与荣辱体验,特别是历数历代统治阶级对蒙古族所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同时,试图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思维,盘点反其道而行的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另类历史轨迹;同时以“历史欠账”与当今蒙古族聚居区生存条件捆绑探究的新视点,揭秘蒙古游牧社会变迁与当今蒙古族村落群形成的因果关系;进而把一直被忽略的历史原因为诉说理由,使其确认为致使蒙古族滞后的一项分量很重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蒙古族克什克腾部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阐明蒙古族传统游牧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况,很有意义,值得研究。重点是看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对当地人是否真的适应,目的是让主流社会的人更能了解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形成那种方式的环境条件。希望通过这种了解,克服自己头脑中认为他们愚昧无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语言不只是思想的对应符号,而且语言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表述。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族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类民俗事象。蒙古语是游牧的蒙古族建构思想和行为极为重要的方式。蒙古语是我们了解蒙古族游牧习俗与生态意识的活化石,它的产生和传承负载着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深刻的历史记忆,传承着牧人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的文化特点正是蒙古人的精神,也是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开放性因为单纯的游牧文化所提供的精神财富,不能充分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都市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草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其传统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作为草原游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也在时时刻刻受着都市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演变。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这种演变情况,基于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居民传承和改造蒙古族服饰传统的过程进行了民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的“约孙”是游牧民族生态适应性的行为规范,其精华部分被《大札撒》所吸收,明代草原法传承了“约孙”的生态习惯,制定了世界上较早、较为系统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由于引进藏传佛教文化等缘由,明代草原法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蒙古族放弃了成吉思汗时期的惨刑做法,摒弃萨满,独尊释迦,放弃杀生、殉葬陋习,用成文法典保护草场、牧地,保护野生动物,并规定在野生动物孕子期间,猎人不得对其围猎捕杀,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游牧社会的环境法律文化,客观上形成了低碳经济,促进了传统游牧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元13世纪蒙宋双方钓鱼城之战之所以能持续36年之久,主要有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四个方面的原因。文化是一个民族之精神支柱,钓鱼城之战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碰撞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的蒙古语词是元代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印记。蒙汉语言的互相渗透与影响是元代社会语言的重要特征。元杂剧中出现的蒙古语词汇共有一百多个,通过分类分析这些蒙古语词可以发现:元杂剧中的蒙古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具有其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词汇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元朝的灭亡,给蒙古族的经济政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单一的游牧经济重新面临着农耕经济的补充局面,该问题成为了蒙古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明清时期与北方的经济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总体上呈现"互利"的好局面。从贸易整个过程来看明清两朝都采取了"支持"和"限制"的双重策略。该论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对蒙古实行的贸易政策,研究了其中存在的贸易经济利益及互利关系、社会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西域蒙古人融入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经济生活方式由游牧逐步走向居的农业生活,其宗教信仰也由萨满教、佛教改为信仰伊斯兰教,其语言文字也逐渐改变为操察合台语了。由此,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逐渐融入当地的维吾尔族之中,为叶尔羌汗国时期维吾尔族发展为一个近代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受游牧经济形态、社会政治结构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蒙古族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和谐精神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诚信的精神、英雄的精神。继承、弘扬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那达慕文化是一种具有800年传承历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完整承载古老游牧文化和充分体现蒙古人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的浓缩形式。它早已形成特有的内涵和自在模式,并通过其核心的、标志性的文化要素表达着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9.
突厥人和蒙古人曾经对世界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两相比较 ,可以看出 ,蒙古人的扩张把古代游牧民族的武力征伐推到了顶峰 ,使得文明社会经受了最后一次 ,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 ,其规模远远超过了突厥人 ,在世界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突厥人的文化影响则较为深远 ,他们在游牧民族中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层次较高的、独特的、持久的文化 ,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一直用自己的文化影响着从小亚细亚到中亚到蒙古高原这一广阔地域的其它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