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哲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说法虽然各异,但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两种。一种可称“单一动力说”,一种可称“合力说”。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矛盾或因素,而是诸种矛盾或因素融合而成的动力系统——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单个人的意志。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运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运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酝酿、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早在一八四七年,马克思关于“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  相似文献   

2.
关于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体有二:一是“公共事务说”,二是“公共问题说”。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的历史起点、细胞形式和本质内容入手,阐释了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简述了这个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此外,还首次提出了社会“元矛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一分为二”究竟是对立统一的完整表述,还是只是讲矛盾的可分性?这只要从哲学史和经典作家关于这方面几次引用的原意中便可以看清楚。我们知道,在中国哲学史上至少有三人用过“一分为二”一词。宋朝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说过:“一每生二”“一生两次”;比朱熹更早一些的邵雍也提出过这种思想,他说:万物“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等。此后,明朝张介宾在《类经》中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邵、朱、张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用之“一分为二”表述可分性的。毛泽东同志在自己的理论甲先后四次沿用过“一分为二”一词,并赋予新的内容。第一次,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三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按照辩证法,我看右派会一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周建人同志发表《思想科学初探》一文,言简意赅,读了颇受启发.文章提出了思想与语言产生的先后问题,思想是先于语言的,语言是先于文字的.他说:“‘思想——语言——文字’这一串相连的环节,可以肯定,思想放在首位.”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文字后于语言,这似乎不成问题,但说思想先于语言,就值得研究了.“是思想先于语言的吗?”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思想”二字上面.  相似文献   

5.
要捉主要矛盾的思想,是列宁提出来的,列宁喻之为“链条上的一个特别环节”;斯大林则是用“基本环节”表述这一观点。“主要矛盾”一词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使用的。在《矛盾论》中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具有崇偶数以为美为吉的心理。《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语中偶数几乎皆具褒义,受到人们的偏爱。在语言应用中,“四”和“八”常用来强调语气,形容多,有一种对称的美,如“四平八稳”、“四面八方”等等,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更视与“发”谐言的“八”为吉祥,赋予了它喜悦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不少书上和文章里都引用恩格斯的话这么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或“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认为,这些说法未触及到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的本质内容,因而作为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的定义是不确切的。列宁说得很清楚:“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又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  相似文献   

8.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的系年,说法大致有五:元兴二年癸卯说、元兴三年甲辰说、义熙十年甲寅说、义熙二年丙午说、义熙十二三年说。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另提一说,即义熙十四年戊午说。其理由主要有三:一、从陶渊明于义熙元年乙巳辞官奔程氏妹丧,次年返园田算起,一纪后当是义熙十四年戊午;二、其所饮“名酒”当是官人所送,而王弘恰于义熙十四年任江州刺史;三、诗中许多内容与刘裕称“宋王”及废安帝立恭帝事相合,而此事亦发生在义熙十四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喜好一位朋友对他的评语:“感情之浮”、“思想之杂”。(见陈从周编《徐志摩年谱》)他自己也说:“我的思想——如其我有思想——永远不是成系统的。”(《落叶》)思想复杂,并非杂乱无章。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徐志摩诗的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11.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早年讲学时着力主张的思想,晚年他仍对此“言之屡屡”,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他毕生强调的主要思想.早在明清之际,王夫之就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全一”说是“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至今许多论著还常引它作为批评王守仁知行观的根据,认为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知吞并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寻找“思想”背后的“思想”的思路和思想家的思想背后有其观念支撑的原则 ,勾勒了庄子哲学的价值观念背景 :这由一系列的矛盾构成 ,其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在这矛盾中 ,伸张着许多人类精神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红楼梦》的本事研究,自从胡适先生“自叙传说”问世,学术界多认同曹家即贾府原型一说、然而,以雪芹生平思想及曹氏家世而论,这种观点实在无法解释小说中的诸多矛盾,如果仅川“艺术虚构”为遁词,似乎过于简单草率.《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的矛盾其实指向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即小说明人痕迹太浓.即使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改创加工,这痕迹仍然掩饰不了也抹煞不去.也许,曹雪芹根本无意掩饰.《风月宝鉴》可能本是明人旧稿,《红楼梦》主体故事——贾氏故事可能源出明代.  相似文献   

14.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居于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时间最早并且较为系统地论述这一思想的应当首推《周易》。有学者说:“《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敝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古今许多国学家都有类似的说法,比较一致地肯定了《周易》这一基本思想。 《周易》多用“中”、“中正”、“中行”和“中道”等概念,本文统称为“中道”。因为,“中道,中正之大道也。”(赵歧;《孟子注疏》)“中道”一词可以涵括其他词语关于这一思想的意义,所以,综合曰:“中道思想”。本文拟于前贤论述《周易》“中”的思想的基础之上,希求系统深入并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15.
“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从孟子到宋儒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在“资本的总公式”中,把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出资本流通的形式特征和最一般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马克思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什么是总公式的矛盾。当然,这并不是把关于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17.
关于皎然《诗式》,敏泽同志在他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里指出:“是一部总结、概括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主要是以抒情写景见长的王、孟诗派的艺术经验)、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诗歌理论专著,它的某些论述艺术规律、特点的见解,完全是可以为我们批判继承的。”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确当的。但是,他在具体论到皎然的佛家出世思想时,却找出《诗式》“气高而不怒”一语作为佐证,并分析说:(皎然)认为文学作品“气高”而不应失于“怒”——即不应该愤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原理,解决当代国际国内复杂矛盾争端的成功典范。“一国两制”构想,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三点结构”:即在处理复杂矛盾关系时,既要看到对立面的两个点(“两制”),还必须看到连结对立面的另一个点(“一国”)。“一国”是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去谈“两制”是不行的。革命导师们关于矛盾关系的科学论断,也非常明显地揭示出这种“三点结构”的关系。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两两相对的。任何相对的、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两个点)都必然有一个互相联结的“中介”(支撑点)。我们在变革现实,改造社会和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住矛盾关系的“三点结构”,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少犯一些极左的或右的错误,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胡适曾不止一次说过白话文起源于“偶然”。对于这一说法,学界多持批评的观点。但批评的角度主要是通过钩沉晚清白话文运动,来证明现代白话文的兴起只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继续与发展”,不是所谓的“偶然”,而是时代要求的必然体现。(1)但仅从这一角度出发,还不足以驳斥胡适的“偶然”说。首先,“偶然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思想背景,显然是针对陈独秀的“唯物的历史观”而发。其次,关于白话文的起源,胡适还有许多看似与“偶然论”相矛盾的表述。本文试对此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目前出版的一些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专著和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各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原则: 1、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原则(或“文道统一原则”,“文道统一、以文为主”,“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不可分割原则”); 2、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或“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原则”,“听说读写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