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风独特。《剧痛过后,感觉如常》(After Great pain,a Formal Feeling Comes )就是她的一首代表作。文章将从她创新型的语言断片的使用、有悖传统的句法、以及其独特的标点符号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文体分析,使读者对迪金森及其诗歌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多方位探析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旨在探索诗中女主人公"我"与死神之旅的真正含义.本文通过"我"再次经历诗歌中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后而顿悟,从而实现了质的升华而具有了神性,通往永生的追求.此外,迪金森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大写字母、破折号等的运用,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与韵律.  相似文献   

3.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诗坛上,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一位堪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她的诗作被盛誉为“美国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其本人也被推为“美国诗歌的开拓者”和“现代美国诗歌中其他一切传统的先驱”。正基于此,  相似文献   

4.
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五个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括了国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并评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五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江译本简约,蒲译本流畅,孙译本抒情优美,吴译本通俗干净,王译本通俗夹雅.  相似文献   

5.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三类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 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相似文献   

8.
“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和永恒主题。这位独立于19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的诗人却开创性地通过不拘一格的韵律,含义隽永的意象,深刻而恰切地表现这一主题,并把笔触深入到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希冀,成功地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纵观美国文学史上的所有作家,艾米莉·迪金森是非常独特的。她凭其不循章法、语言简朴、意的多变和风格奇特的诗歌,成为与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以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歌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而她的个人生活,亦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迪金森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她死后近四十年,才被承认为"伟大的""天才"女诗人。但她生前默默无闻,人们对她的生活知道得极少,就是现在,也仍被视为一个谜一样的诗人.本文通过对其大量诗歌及信件的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倾向的分析,认为这两种主义对她的交互困扰,是造成她独特的一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音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鲜明的音乐性众所周知,但一百多年来乏人研究。其诗歌的音乐特征由其诗歌中的音乐词汇、音乐性意象和音乐性形式在词汇、语意和语法三个层面上共同建构而成。具体而言,其诗中大量使用的音乐术语和乐器名称赋予了诗歌联想性的乐感;有声有色的鸟意象和纯音乐意象,以及乐律十足的赞美诗形式则直接赋予诗歌突出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标志着美国诗歌开始获得现代风貌。从现代诗学意象静态观的角度看,她的诗歌呈现出荒诞性、解体性、不定性和冷漠感等典型的现代派特质。  相似文献   

13.
韦兰芝 《南都学坛》2006,26(6):76-78
狄金森通过对声音和韵律的精心安排,使她的诗歌语言更富新奇感和表现力,更贴近她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她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和限制她思想表达的“过分拘谨的艺术”,赋予普通的语言符号以新的生命活力,使那些原本只有结构或语法功能的符号变得具有情感、思想和形象。她拓展或改变词汇固有的意义,赋予词汇以新的语义特征,使之产生深层意蕴,不仅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而且拓展了诗歌的情趣和想像空间,展现了文学语言符号表情功能的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14.
沿着埃米莉·迪全森极具个人色彩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却意义深远的诗歌。指出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所写诗句不仅清新、优美,那些有血、有肉、有灵的篇章更凝结着诗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诗人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创作的诗歌必将会深深影响和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年纪初,历史久远的汉诗确实需要采用白话和自由诗体,来打破有些僵化的言在语言上和韵律齐整的定型诗体格律诗在诗体上的垄断。但是这些体变革的内因并不会导致极端的新诗革命。社会变革这一外因极大地催生了新诗革命及白话诗,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取消、留学运动的兴起、传教活动的普及、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的流行这些非诗事件,极大地改变汉语诗歌此间的功能。汉诗功能的巨变带来了汉诗体的大革命。因此白话新诗既是汉诗体自身进化的结果,更是特殊时代的政治化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审视了上帝、死亡、永生的关系。其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 ,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 ;对永生的期待 ,使人热爱人生 ;对上帝无情和冷漠的愤慨 ,显示了诗人热爱人类的崇高情怀  相似文献   

17.
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20世纪的艾米莉·狄金森研究具有三大特征,即传记式研究、文化历史语境研究和文本研究。文章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与诗歌的关系、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关系,以及诗歌文本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8.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19.
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一向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以《被遗弃的老祖母》为例,她的创作手法师法沃尔芙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同时又糅合进狄金森想象的弥留之际的体验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观。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将安·波特的这种融各家所长于一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