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经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有了自己的特点,概括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那么,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实体、范围、性质、形式和目的五个方面,谈谈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  相似文献   

2.
<正>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关于这个问题,报刊上已发表了很多文章。本文试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特别是同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和社会主义思想反腐蚀斗争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看法。(一)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在阶级斗争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不能不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后,仍然会存在着阶级斗争呢?这是因为,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虽然已经被消灭,但是它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转折。从此,在我国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随之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也不存在了。但是,还存在着剥削阶级的残余,还有阶级斗争。这里所说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阶级斗争。它既不同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阶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研究哪些课题?下面提出初步的看法。一、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两类矛盾学说。在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的总趋势越来越缓和,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什么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将具有什么新的特征。这是当前政治学研究中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二、研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国体是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还灵不灵?阶级斗争是到处存在?还是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存在,还是长期存在?这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新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一、革命导师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回顾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3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二大破旧创新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并产生了和正在继续不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 改革,就是破旧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切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曰之旧,一切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日之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行调节来解决不适应的部分。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东西,我们都要破除;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新东西,我们都要创建。这就是要改革。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采取不同于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正确地加以解决,否则也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矛盾的学说。长期以来,人们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下习惯  相似文献   

8.
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问题,人们往往会提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诚然,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旧存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但在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时,只限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本身就难于说清问题。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两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那么很显然,阶级斗争又起源于各个阶级之间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历史上各个社会形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剥削阶级消灭以后,还存在不存在阶级斗争?如果存在,还能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问题的指针。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时期,无视阶级斗争的存在,或过份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区别于过去那种僵化的模式,又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更加生气勃勃。 社会主义的改革之所以是必然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即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群体之间矛盾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作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性质和状况的这种交错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我们用什么标准去划分利益群体,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复杂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前我国阶级斗争有什么特点,刑事犯罪是否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刑事犯罪的矛盾性质是什么,以及怎样区分刑事犯罪的矛盾性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社会阶级斗争实践向法学理论工作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提出的,需要认真研究并进一步明确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以资  相似文献   

13.
(1)我们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目的是为了把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具有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有过许多成功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的经验,也有过不少使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陷于僵死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在突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步子。联系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破除形而上学的僵化观念,深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本文只想说明上述丰富内容中的一个观点,即:忽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过去我们的经济模式陷于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把握住这对矛盾并分析它的运动发展,是我们深入发掘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逐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规律必须抓住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内涵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源泉蕴藏于社会矛盾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同样依赖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指出:引起发展的运动,是不可避免地通过矛盾的产生及其克服进行的。“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这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并且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矛盾统一起来,克服了在我国也存在的形而上学地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他说:“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二十年前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部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部光辉著作中,毛主席运用对立统一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充分发掘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促进党的中心工作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转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拓宽民族视野,敞开民族胸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加快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融合;促进新的思想解放,实现了从僵化到创新、从保守到开拓的重大转变,促进了思想观念的大更新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客观环境 1978以前的21年,由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不能很好地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教育工作的环境、条件、内容,与革命战争年代区分开来,其结果:一是忽略了现实存在的巨大的历史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明天,可是我们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它的形成是以“左”的理论指导为基础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的:“特别是由于一九五七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影响,把搞活企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结果就使经济体制上过度集中统一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什么是‘左’的理论指导?什么是僵化体制模式?我认为,“左”的理论指导就是产品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新时期.前一时期北京发生的动乱和暴乱表明,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并没有消失,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主要有以下新特点.一、阶级斗争既存在于一定范围,又是全方位的斗争。1956年,我国对私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代表近、现代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在我国已经被消灭。近几年来私人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三中全会十年来,我们党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十年中大部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