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本文总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文章从清理《诗辨》中的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初步揭示了《诗辨》中的诗歌创作主体论、诗歌文本构成论、诗歌风格论、诗歌本体论四个方面的有机理论构架 ,并指出“诗道”是严羽诗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兴趣”、“妙悟”均是“诗道”概念的理论展开 相似文献
2.
傅小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2):35-38
通过对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妙悟说"和"兴趣说"的分析,认为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从创作主体方面看,<沧>以"妙悟说"为核心,对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质等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从作品方面看,<沧>以"兴趣说"为核心,对诗的本体构成,诗的语言特质,诗的品评标准,作了提纲挈领的揭示.而这两个方面的逻辑连接点,则是严羽关于诗的本体的看法"诗者,吟咏性情也." 相似文献
3.
莫崇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0-45
《石洲诗话》前五卷成书于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期间,代表了他的早期诗学思想。分析蕴含其中的辨体意识及对唐宋诗的讨论可知,王士稹神韵诗说对翁方纲此期的诗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李三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1):96-101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人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迪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71-74
严羽的诗歌创作以及其与《沧浪诗话》的关系,历来少有人关注。认真研究其诗歌,对认识严羽的诗歌理论和思想都是有裨益的。对以禅喻诗和以禅入诗两个概念的辨析,可以进一步指出严羽诗论中以禅语入诗和以禅趣入诗的区别;同时通过对其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中始终没有跳出"模仿"的窠臼,这是严羽诗论和创作实践上的一大抵牾。 相似文献
7.
《雪桥诗话》是杨钟羲与其表兄宗室盛昱合辑的《八旗文经》的姊妹篇,是研究清史、北京史尤其是研究八旗人物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另外,《雪桥诗话》选录诗人的标准,是“略于名大家,详于山林隐选,尤详于满洲……”,一些不为人所习知而又有一定成就的诗人的吉光片羽,往往在《诗话》中能窥见点滴,这在其它书籍中是颇难找到的,对研究清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稀缺文献。《雪桥诗话》中,保存了大量明、清两代文人的诗作和史料,特别是对研究清诗意义重大。另外,诗话是有清一代的掌故书,有很多文化史故实都能详见于此,有补文化史乘。诗话“因人及诗”,“因诗及事”,欲“为本朝一代诗史”的录诗宗旨,也揭示其诗史观的传统。诗话以人存诗,以诗纪人,以诗纪事,以诗存史,而且尤详于山林隐选,尤详于满洲,是研究清诗、清史极其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8.
张寅彭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本文从袁枚《随园诗话》的长篇形式与乾隆盛世全社会作诗的对应关系,袁枚性灵诗观的非理论形态,袁枚早达早退的生活方式与乾嘉诗学、考据学各成专门之学的因果关系,中国女性被其整体地推上诗坛等几个方面,对《随园诗话》这一部人尽皆知的名著之实质,重新进行了诠释,而诗话与诗说二体的区别,也在乾隆盛世诗学的繁荣中为人所更易见。 相似文献
9.
论《六一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102-105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在表面自由随意的随笔形式下,潜藏着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欧阳修晚年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用心思考,也贯穿着欧阳修重实录信史的史家精神。它的文学批评价值绝非"资闲谈"三字所能掩。 相似文献
10.
沈善宝《名媛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1.
王英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2.
朱寿兴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1-106
感兴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即人"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的精神情状。具有"随遇发生,随生而盛"之特点的感兴,实质上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领会的体现。知、情、意、趣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就是诗人之胸襟,也就是叶燮所说的"诗之基"。对于诗歌创作乃至任何文学创作来说,出而为情必显情之趣,出而为景必显知之趣,出而为事必显意之趣;而无论作品是重在为情、为景抑或为事,都必然是情、景、事浑然一体的,这就意味着,任何文艺创作都有知之趣、情之趣和意之趣灌注其中,也就是说,感兴之所以在文艺创作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就因为它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3.
王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71-74
以《诗麈》、《载酒园诗话评》为主要依据,讨论了黄生的诗学思想。认为黄生所说的“比兴深微,寄托高远,有得于性情,有裨于世教”是他论诗的纲领,从这四个方面对黄生诗学思想加以阐发,认为在黄生的诗论中,把比兴提到形象思维层次,提高意境创造高度;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对性情与“理”的关系和“理”的概念的诠释;对诗歌既要重“世教”又不能是说教的阐述,等等,都有新意,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重视黄生论诗著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曾庆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春雪亭诗话》是清人徐熊飞所编写的以“记人事”为主,兼有评诗的著作。该诗话有三个特色:以委婉平实的方法阐述其主张;以具体生动的诗作诗事来证明其观点;以对身边人事的记叙来编写。该诗话虽非一流,但自有特色,研究者寡。因此,该文为诗话研究作了补缺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丽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吴正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7.
欧阳少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3
梁章钜的诗话著作卷帙繁富,蕴含深厚,有很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其晚年最后两部诗话《雁荡诗话》和《闽川闺秀诗话》均编撰于耄耋高龄之际。《雁荡诗话》构思独特,融自然胜景、诗人诗作、精严考证和编撰者品评于一体,是中国诗话史上一个创举。《闽川闺秀诗话》是专门为明清两代闽省闺秀编撰的一部诗话,对于彰显地域文学特别是地域女性文学来说,自有其开创意义在。诗话保存了许多闽地女诗人的作品和资料,于乡邦文献亦有所增补。 相似文献
18.
张丽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52-57
近代诗人易顺鼎的山水诗创作成绩斐然,称盛当时。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易氏实为山水诗大家。 相似文献
19.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阐释钱钟书论《沧浪诗话》三题:一、诗分九品而皆可“入神”。诗文之风格品调,犹时之有四候,物之有万端,人之有千面,选色之有环肥燕瘦,品庖之有蜀腻浙清,非能一概而论也。才气本诸情性,学习并归陶染,因人而异,临文而变,然其善者皆可以“入神”。兼论渔洋误解沧浪之原因。二、释“妙悟”,兼论诗禅相喻之异同。三、论“别材非书”、“别趣非理”及诗之“极至”。《大风》之颂、“拔山”之唱、易水之篇、敕勒之歌,造化神功,浑然天成,“非书”之佐证也,马迁博学鸿才而吟咏靡闻,孟坚老于掌故而“质木无文”,此无“别材”之数例也。兼论“别材”、“别趣”、“事障”、“理障”。 相似文献
20.
刘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56-58
郭绍虞的<诗话丛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形式论述诗话之体的著述.<诗话丛话>对数以千计的中国诗话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研究,以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零散杂芜的中国诗话之话予以梳理,使之体系化、类别化,不愧是诗话研究的拓荒之作,对诗话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