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书名:《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编著:李辉应红出版者:大象出版社李辉、应红的访谈集《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今年4月份出版(大象出版社),我是6月份看到的。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近来以“世纪”命名的书或丛书太滥了,何必赶这种热闹;再说,“世纪之问”这题目太大了,一本书中能有几个“世纪之问”呢?我曾经阅读某种“大文化散文”,得到一个反面的“经验”:总想从“大”处着眼,往往内容就难免“空”,材料就难免“假”,读起来“水”得很。所以,我很担心《世纪之问》也是一本“水”书。然而,《世纪之问》中的十…  相似文献   

2.
《朴通事》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白话的书。其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据《李朝实录》世宗条记载,国王五年“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版本,读者转诵习,请令铸字所印,从之。”可见,《朴通事》同《老乞大》一起,在李朝世宗初已经传抄诵习了。《老乞大》是蒙古音,指中国,本是蒙古人学中国话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关于治学,先贤已有很多精辟论述。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曾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相勉。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提出过治学要有“二冷”精神:一是坐得冷板凳,二是吃得冷猪肉。话虽不同,但都道出了治学之路充满艰辛的实质。近日偶得章宏伟先生所著的《故宫问学》(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一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问学”之不易。严格地说,这是作者的一部个人论文集。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明袁仁《毛诗或问》未被收入《四库全书》,目前国内仅见清道光晁氏本,少有学者问津。然其作为流传至今的《诗》学小传,受明代佛道大兴、文人好尚“市隐”及袁氏家学影响,在解诗主张、字词阐释和解诗路径上,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朱熹《诗集传》大有不同,颇具独特之处。其力推复兴汉学,并于此基础上补苴罅漏,对诸多字词再提新义,进而申释《序》旨;以“悟”为法,尤重解喻,通过生动浅近的形象阐释,串起字词句篇上下之义,引申出诗外之“意”“味”。这种守正创新、不囿成法的风格,不仅在明中叶《诗》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而且对于现今《诗》学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发轫于汉代的《诗经》学,并不是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经学来研究,由此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诗经》研究的基础,后来的研究都逃不出它划定的大框框。传统《诗经》学的致命弊端,就是完全脱离《诗经》的文学性,因此而导致明显的“误读”。这是由中国经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某些特点。我们既要立足于遗产的清理,同时,也要在“诗本义”的解读和破译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近百年来“红学”概况,指出这门学问本身带着巨大的悲剧性。够得上学术的“红学”,是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开始。鲁迅对《红楼梦》识解之高明远过当时流辈,为“红学”早期模范和圭臬。50年代初,由于为政治斗争服务,“红学”之“学”的质素成分越来越微;后来衍变为“阶级斗争红学”等,于是“红学”扫地尽矣。社会群议对“红学界”印象是并不十分良好的,其最根本的症结就是号称“学”而缺少真学的本质。这种以非学充学之名、占学之位的畸形事态,是我国近年来学术领域中值得引起注意反省的一大问题。鉴往知来,作者呼吁还“红学”以“学”:这学,应是中华文化之学,而不指文学常论,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大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范围层次远远超过了文学的区域;这学,应是科学学术的研究,而不指一般的文史基本知识的考据;这学,也必然会引发理解认识的“冲突”──思想的.学力的,文化素养的,审美层次的以及人生阅历的种种冲突。  相似文献   

7.
王立先生是我国利用主题学的理念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学者 ,他多年来在这个领域中辛苦耕耘 ,可说是硕果累累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受到了学界的注意和称赞。他在继《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册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等专著之后 ,又出版了洋洋4 0万字的《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专著 (辽宁出版社 2 0 0 3年版。责任编辑 :徐桂秋 ) ,使我们不能不感佩作者的勤奋和对学术的追求。作者运用主题学和“神话 -原型”理论 ,通过惜时、相思、悲秋、春恨、思乡、出处、游仙、怀古、黍离、生死等十大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借“科学”的名义和“伪科学”的棍子,以周易学、中医学等为切入点,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科学”本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哲们也在追求真理。与西方“科学”分科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为“整体而学”、“综合而学”,《周易》、《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做代表。西方的“分科而学”也好,中国的“整体”之学也好,都是追求真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真理本身。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禾子  相似文献   

9.
中央民族大学云峰教授所撰写的《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2005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是云峰教授多年从事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心血之作,是一部以蒙汉文化交流为背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系统论述蒙汉文学之问关系的学术专著。《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相似文献   

10.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儒臣,除一生致力于政治外,于传统学术亦用功较深,著有《穆堂初稿》、《穆堂别稿》、《陆子学谱》、《陆子年谱》、《朱子晚年全论》、《朱子不惑录》、《阳明学录》等书,学术事功双峰并峙。尤其是在陆王学术方面,颇有见地。钱穆先生曾评价李绂说“以有清一代陆王学者第一重镇推之,当无愧也”。为陆王学术争正统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贾非之 《中华魂》2010,(3):54-58
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 最近,我读到发表在2009年第6期《随笔》上的一篇文章:《大清王朝的一再挨打》(作者张耀杰,见复印件),它以推荐女作家端木赐香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的两本历史著作为名,大力宣传这位女作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用一种逆向反思的历史超越感和现实疏离感的方法”,是所谓“深刻的精彩表现”。  相似文献   

12.
《学记》之所以名曰“学”记,主要是由于:其一,汉字的“教”是源于“学”的;其二,先秦教育家“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学本论思想对《学记》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其三,从内容来分析,“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学记》教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论《金瓶梅》“廿公跋”的作者当为鲁重民或其友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瓶梅》“廿公跋”,无论对于理解“崇祯本”系统《金瓶梅》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崇祯本”与“词话本”之间的关系,还是对于《金瓶梅》作者研究等重大问题,都是关键之一。作者认为,“廿公跋”的矛头是指向“弄珠客”序的,最早见于内阁文库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廿公跋”写于崇祯末年;作者当为鲁重民或其友人。  相似文献   

14.
吴炫教授的新著《否定主义美学》,作为“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学术精华书系”之一种以及作者的“否定学系列论著之一”,最近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它首先感动我的是本书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题目以及作者这样一种锐意决裂的学术精神。在这个美学理论已经从灰色到死寂的世纪末,竟然还有人如此执着于批判理性主义的探索,这实在有点叫人心有戚戚焉的意思。而且看吴炫的意思不仅是要做,而且已决意把它做成一个包括哲学、文艺学、批评学在内的大体系。这种基本上属于启蒙时代的学术方式,在今天这个风雨飘摇的消费文化时代,已经久违…  相似文献   

15.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张载之学是易学。不可否认,张载受了《易》的相当影响,但作者认为,他主要是依据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因此,张载之学是“四书学”,而不是易学。  相似文献   

16.
《<磷血丛钞>辨伪》(以下简称《辨伪》)的作者说:“辨伪,是史料学的首要任务。”“1979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增刊——太平天国史料专辑》发表了十三种新史料,其中有《磷血丛钞》的节选本。”他引用罗尔纲同志考证《江南春梦庵笔记》是大伪书的成果,摘引《磷血丛钞》上的资料与《江南春梦庵笔记》上的记载排比对照,指出《磷血  相似文献   

17.
学生问“为什么”,教师回答“为什么”,本是学校中的常见现象,其实也不尽然。被苏修捧为中国古代“全民教育家”的孔老二,自命“诲人不倦”。学生问奴隶制的“诗”、“书”、“礼”、“乐”时,他唾沫横飞,对答如流;但是樊迟问到怎样“学稼”、“学圃”时,就遭到他一顿臭骂。可见,在奴隶社会的学校中,是不能随便问个“为什么”的。无独有偶。在号称“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种情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谓予不信,且举一例。一九七四年二月五日,苏修《共青团真理报》在《为什么》的总标题下刊登了十年级女学生塔吉亚娜的一封信。这封信批评苏修中学文学课讲授某些古典作品,质问为什么把  相似文献   

18.
《周礼》“今书”是《周礼》“故书”的修订本。“今书”的初本出现于杜子春之后、郑司农之前,“今书”的递修本出现于郑玄之前。“今书”递修本吸收了杜子春、郑司农等学者的校勘成果。“今书”对“故书”经文作了修订,改正了错字,将通假字改回本字,质量有很大提高。“今书”的出现标志着以《周官传》四篇为代表的西汉古文《周礼》学的终结和以“今书”为基础的东汉《周礼》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遍检群书话主题──喜读《中国文学主题学》郑春元长达近百万言的《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终于面世了。这是王立副教授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显示了作者试图全面建构中国文学主题学体系的艰辛努力,也是近年古典文学宏观研究领域中重视文学本体和...  相似文献   

20.
《管子》的精气说与气功学乐爱国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框架,最早是由《管子》中的《内业》篇提出的“精气说”构筑起来的。《内业》篇在精气说的基础上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气功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最早的气功学体系。因此,《管子·内业》不仅是中国古代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