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美籍学者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一书,在利用康有为大量未刊稿的基础上,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对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和大同思想进行了剖析,得出的结论是:康氏变法“方法是渐进的,但目标却是激进的,即实现中国的民主与富强。”康氏大同思想对中国传统专制思想及近代西方种族歧视具有批判性,因而具有进步意义,视角独特,不失为一部“中心而论之作。”  相似文献   

2.
近代,东西文化交汇,面对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的有识之士希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能与西方文化相匹敌的思想,正因如此,基于佛学关照现实社会,回应时代问题,成为章太炎、谭嗣同、杨度等人探究佛学的目的。章太炎提出“佛法不圆满”的观点,旨在调和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试图说明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还提出“和合佛与老庄是救时应务第一良法”的观点,强调“平等”“自尊”理念,是对中西碰撞处于弱势的中国的一种呼喊。谭嗣同对佛学的理论探究,同样根源于他救亡图存的现实关照,着力发挥了佛教思想中“变”“平等”的理念,并与“心力”联系起来,以此来强调主体的能动力量;并提出“中国之亡于静”的观点,指向守旧而意图革新,他认为佛教就含有革新的力量。作为政客,杨度佛学思想中最具现实关照的观点是“无我宗”,从禅宗理论出发融摄性、相两宗,并时刻以时代流行之科学理念考察、反思,批判佛教本身所具有的不符合科学之理论,包括灵魂轮转、地狱、神通、男女之欲的戒律等。正因三人对佛学的讨论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并非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们对佛教思想理论的解读,与佛教本身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但是,当他们在佛学中寻找能与西方先进文化相匹敌的思想理...  相似文献   

3.
论谭嗣同变革法律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力主法律因时变革.其变法理论衍进的基础是"道变器亦变"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侵路所造成的中国濒临灭亡的局面;谭嗣同变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去名教";其取向是"尽学西法";同时围绕"兴民权"的思想,谭嗣同提出了变革法律的具体设想──设议院,立宪法,推行立法、行政分权制;培养法律人才;修改刑律、商律等。  相似文献   

4.
甲午一役,中国惨败,这成了维新派提出系统的变法理论的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紧密联系,指出甲午战争对变法运动的多方面影响,并以甲午战争为界,阐述了“变法维新”由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代湖南人物群体对传统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学风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他们以今文经学为武器,将变法与经世结合起来;既注重宣传,又躬行实践,将理论阐发与变法实践结合起来;他们提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社会风俗习惯上进行变法维新的主张,因而其经世内容非常广泛;在改良失败时,他们不怕流血牺牲,断然倡言流血革命,以唤醒世人的觉醒。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与他们的先辈们一些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是百年前戊戌维新中的著名人物。他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向存在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君主专制的纲常名教发动了猛烈的批判,对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同时冲破重重阻力,推行变法维新,最后为变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民权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界之“巨人”、舆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民权观是戊戌维新时代的一面旗帜,也是其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梁启超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其民权思想。包括民权与国权、君权、女权的关系,民权与自由的关系,民权与民智的关系,民权与绅权的关系,民权与宪政的关系,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民权理论的构建者。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是百年前戊戌维新中的著名人物。他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向存在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君主专制的纲常名教发动了猛烈的批判,对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同时冲破重重阻力,推行变法维新,最后为变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理论被视作糅和中西所形成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理论体系。康有为在构建维新变法理论时,始终处于维新和复古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试图以西学作为变法维新的武器,另一方面,他却又不能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康有为所设想的近代化道路必然是要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因而,他的最终失败也就成为逻辑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杰出的维新志士谭嗣同,身后被人们称之为“一世之杰,六士之英”,“其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这除了由于他曾忘我投身维新变法的救国事业,并最终为此献出生命之外,还由于他留下了一部独特的著作《仁学》。本文就《仁学》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说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別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早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举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接受变法维新思想。他曾和康有为一起,向皇帝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朝廷迁都、变法、拒和。此间,梁启超曾参加康有为在北京办的“强学会”,并被委以书记员。后又在上海任《时务报》的主笔,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说:“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故夫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社会改革者总是不畏艰险,舍身求法,迎着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勇往直前,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是中国历史的脊梁,历史就是在社会改革者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前进。谭嗣同就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的一个杰出的社会改革者。他满怀爱国热忱,投身戊戌维新运动。抱定:“各国变法,无不汇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矢志为社会改革事业而献身。他遗留下来的《仁学》,充溢着激进的反封建思想,今天读来仍能感触到强烈的时代气息,令人振奋。但是,谭嗣同的社会改革实践却是依靠光绪皇帝自上而下的改良。结果激进的社会改革思想与软弱的社会改革实践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谭嗣同终于用鲜血谱写了一幕壮烈的历史悲剧。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徐特立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一生爱国爱民,坚持革命,锐意进取。他在青少年时代赞成变法维新,拥护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后,他又支持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五四”时期,他积极投入“驱张”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奋勇向  相似文献   

14.
叶燮从自然、社会、艺术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变易主张,并深入到理与势的层面寻求他诗学变易观念的理论依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放弃了传统的本质主义追求,从中国先秦哲学的正变思想中寻找诗学变化的理论资源,进一步从物质世界的对待两端、人的心智无穷以及诗之自律等方面阐述了诗歌变化的深层原因,对诗变的合法性作出有效的证明,表现出他诗学思想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就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其变法维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评析。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刘光第的学术思想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如:依时据理发挥变易学说,倡言变革;从尊崇皇权观念到重国权观念等。不仅如此,刘光第还改进研究方式,深化对西学的认识,积极推动中学同西学会通。在此基础上,刘光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和方案。综观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变法维新关系的历程可以发现,是刘光第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而他又为时代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刘光第也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有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一、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论证了“法久必敝,法敝必变”的思想。“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形成主动;“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形成被动。二、他主张大力提倡民权,认为处今日生存竞争之世界,非籍民权无以保国权。三、他重视法理学之研究,认为“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他对法律起源的学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都作了深刻的研究。四、他非常重视立法工作,主张立法要为“公”。立法权要由众人掌握,才能制定出“善法”来。不能孤立地制定某一种法律,而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并要特别注意培养行法之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生于 1865 年(同治四年),比孙中山大一岁,比康有为小七岁。这时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一年-外国列强加紧侵略,清政府被迫赔款割地,丧失主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主义的热潮,希望挽救中国,振兴民族。谭嗣同怀抱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心,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救亡图存,必须维新变法,必须反对封建主义。他猛烈批…  相似文献   

19.
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在这严重的关头,为了拯救民族危亡,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变法维新的思想,他们认为,要变法,就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培养维新人才。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他们的代表。本文仅就康、梁的教育与人才思想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关于变法、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康有为认为“今日中国之敝,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所以,“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启超也认为“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国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颇具哲学家气质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对其变法思想和《仁学》一书的研究已达较高程度,但对其哲学的学术渊源和学术价值则研究不够。本文剖析了谭嗣同哲学的学术渊源,肯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即:谭嗣同哲学接续了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又使传统哲学走完其最后行程,告以终结。在学术思维方式上,他抛弃了经注主义,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哲学问题。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自然科学洗礼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