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辑录史志文献 ,对五代十国时期 13所书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证评述。认为书院在这一时期有维系斯文于不坠的文化功效  相似文献   

2.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官学处于衰败之中.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几乎为私学所取代,私学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但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差异,五代十国的私学发展也很不平衡,私学发展主要在南方地区.通过五代十国私学的介绍,旨在揭示其在教育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农民流亡甚众,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自唐末以来独霸一方的节度使,相互混战,许多农户被迫迁徙;加上天灾不断,加剧了农民的流亡。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流民,开明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以纾民困,从而来挽救统治危机。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收效甚微,流亡现象依然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五代十国时期,归、峡二州前后归属颇有不同,后梁至后唐庄宗伐蜀前,归、峡隶于前蜀;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归、峡二州方始改属南平(高氏荆南),其间又屡有反复,归州归属尤其如此;逮至天成、长兴之际,归州重入南平,南平以荆、归、峡三州为基本疆域范围的格局至是最终得以确立。其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沿而未改,并一直延续到乾德元年(963)南平亡于北宋。  相似文献   

5.
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同时进入中原的还有契丹、回鹘、吐谷浑、奚等少数民族。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完全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及礼乐制度,在用人上蕃汉一体,不分民族畛域。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人通婚、收养义儿及对汉文化的认同,仅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少数民族便融入到汉族中。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代表中原政权的后唐以及"十国"中的前蜀、后蜀、楚、南汉等政权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发生过、有时还较密切的关系.对唐宋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值得重视.本文疏理这一较少为学界关注的史实,从中亦可以看到宋王朝南方边疆民族政策之先导.  相似文献   

7.
五代十国与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相比较,在割据形态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一,五代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二,十国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三,“保境息民”是南方割据政权内政外交政策的主旨。这些割据形态特征对国家统一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决定了统一事业势必由中原王朝来完成,只是待以时机而已。其次,十国对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以及南方割据政权“保境息民”政策,使得南方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避免南方率先统一而再次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从而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讨论五代十国武夫和儒士的行为及心理底蕴,旨在为文学思想研究提供背景。这一时代的武夫是跋扈的,而儒士是投机的。通过新旧《五代史》为材料,剖析了后梁皇帝朱温及其他皇帝和国主的跋扈行为与心理底蕴;也以杜荀鹤桑维翰冯道等为例,揭示了儒士的投机行为与心理底蕴。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王朝短命、武夫小视儒士与儒学本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王茂荫在咸丰元年(1851年)上《条议钞法折》,建议清廷发钞以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咸丰四年(1854年)上《再议钞法折》,主张对新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兑现银两,成为信用货币,制止已经发生的通货贬值。他认为"纸虚银实",提出了"以实运虚"的货币观点。王茂荫反对铸大钱,尤其反对铸当五十以上的大钱,认为大钱"以虚作实""似实而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五代是个战乱的时代,也是重武轻文,儒学式微的时代;但儒士却得到了许多政权统治者的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士在政治上积极参与各国的礼仪制度建设,以儒学政治理念影响统治者,对君主的错误直言谏诤,努力推行仁德之政;在军事上,儒士为军阀将帅执掌书檄,运筹帷幄,化解危机,甚至统兵作战;在文化上推行教化,保存整理文化典籍,著书立说。儒士在五代历史上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营田是唐宋时期极为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起源于南北朝边境地区的军事耕营 ,并在唐代均田制破坏的基础上得到广泛的推广 ,渐而变成以民营为主。本文利用敦煌文书 ,结合传统史籍 ,对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营田制度的实行史实与营田使官职进行了梳理与考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敦煌早在武则天时已实行民事营田 ,较内地为早。二是蕃占时期出现寺院营田 ,为其他地区所无。三是归义军时期曾大规模实行营田 ,仅瓜沙中心地区是民事营田 ,河西其他诸州为军事营田。四是敦煌地区实行了一套完整的营田使官职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乃动乱与割据之世,该时期内南北政权围绕蜀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对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蜀道争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的蜀道争夺战极为频繁,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三国时期各条蜀道的使用频率较为平均,五代时期则严重倾向于选取故道和金牛道;三国时期蜀道争夺战多取用其中一条,而五代时期则数条同时进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秦汉时期颇为重视蜀道建设,以至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畅通性仍保持良好,而隋唐五代时期故道长期作为官方驿道,便于行军打仗;与三国时期相比,故道在五代时期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三国时期曹魏以长安为伐蜀基地,与五代王朝多以凤翔为伐蜀基地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五代时期,王审知的后裔在今福建地区建立了一个割据小国,历时20年。王审知据闽近30年为何不称帝,闽国建立后如何图存,闽国统治集团内争的根源何在,从闽国短暂的20年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认识,章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诗词中经常出现“蹙金”这一织绣名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五件蹙金绣是这一常见诗词名物的实物印证,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佛教意涵。“蹙金”是用捻紧的金线以制成皱纹状织品的一种刺绣工艺,蹙金绣是质地最密、形态最美的一种绣品。这种绣品在唐五代成为皇帝后妃、诸王公主等皇室帝胄和衣冠贵族喜欢服用的生活和装饰用品,故诗人经常用以表现贵族社会和人物的生活情状。因“蹙金”优于“盘金”、“缕金”和“贴金”,在诗词中的表现作用也就有所不同。这一特殊的诗词名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