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手机短信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鹏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形式,在写作上还不完善。从分析手机短信的写作的特点入手,逐步探究手机短信的写作要求,并指出目前手机短信写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试析进行文体选择时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来自于生长需要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说明,阐述两种文体在写作上的根本心理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关于新闻规律的话题”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旨在对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进行探索。文中将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归纳为:来自现实生活的事实直接进入新闻作品内容的层面,注重选取最佳的切入角度,力图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强调简明性要求。文章结合实例对以上规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直写笔者对<一方水土>的阅读体验,认为该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融多种文体于同一个长篇,是运用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事件的"变奏",是大胆而成功的"跨文体写作"的艺术尝试.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在有意识地写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详细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太史公自序》则从各方面记载了司马迁作为创作主体的详细情况,这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论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史家眼里的文学还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规范、宇宙哲理,以及历史经验的学术写作活动,但这种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对于文学写作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或可窥见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6.
文章具体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写作风格,指出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对包括海明威、福克纳、斯坦贝克在内的美国文学家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熙<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类,其中<释言语>、<释书契>、<释典艺>、<释乐器>四类涉及加余种文体,是汉代人记录和训释文体类别最多的著作.<释名>作为一部训诂词典,着眼现实,大大拓展了汉代文体的著录和训释范围,反映了汉代文体的实存情况和当时的文体观念,即重视应用文体甚于文学文体.<释名>在文体的著录范围、声训方法、解释内容诸方面,都对后世文体论著作如<文心雕龙>等产生过一定影响.从文体史眼光研究<释名>相关材料,有助于理解汉代到魏晋六朝之间文体论承上启下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9.
孙旭辉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2):76-79
叙事学的多元发展为研究当下文学生存景观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本文着重梳理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叙事学对文化意义诉求的波折历程,廓清这一文化诉求对当下合理文学样态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廓清其间两次变迁的不同实质,进而探寻理解新世纪文学特殊境遇的合适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11.
12.
进一步提高对书评价值的认识,反对取消主义和应付态度;进一步增进书评的道德科学品格,抵制腐败作风和迁就主义;进一步强化书评的文体意识,破除呆板模式和枯燥文风;进一步组织书评的写作力量,纠正临时观点和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具体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写作风格,指出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对包括海明威、福克纳、斯坦贝克在内的美国文学家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15.
郑崇田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2,19(2):100-100
反映毛泽东应用写作理论的《毛泽东与应用写作》一书 ,由延边大学出版社于近期公开出版了 !这部著作 ,是吉林大学教授、吉林省秘书学研究会理事长于秋洋和王秋华、赵立等老师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而撰写的。他们在学习探索毛泽东应用写作理论的实践中 ,力所能及地研读了毛泽东于不同历史时期发表的有关应用写作文章约 2 10 0多篇 ,含 6 0多个文种。经过研究 ,他们从现代应用写作学的视角 ,把毛泽东一生所发表的浩繁的应用写作文章 ,划分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调查报告写作、军事写作、礼仪写作、演讲写作、读书笔记写作、论文写作、文章修改… 相似文献
16.
燕世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97-101
王鼎钧散文的跨文体写作得力于汉语自身的语言张力,并借鉴诗歌、小说、戏剧之长.其乡愁美学颠覆了传统的故乡意象,穿梭于现实与梦幻间,往返于虚构与回忆中.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 ,中国女性文学呈现出边际写作的精神格局。面对共同的精神困境 ,不同的女性表达营造出多元共生的审美态势 :以女性群体“她们”为本位、代女性立言的写作 ,旨在构建具有宏大叙事意味的母系寓言 ;以女性个体“她”为本位、自我独白式的写作 ,采用诗化的艺术手段呈现“私人”风景 ;以人性化的“我们”为本位、表现人间情怀的写作 ,通过与男性的潜在对话凸现女性化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杨爱林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22-27
“意见”作为针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办法的新增公文,具有针对性和重要性、总理性和操作性、规范性和条理性文体意识、文体写作思维意向。意见正文的写作思维操作以逻辑性为特征,主要通过因果分析、性质分析、措施分析、功能分析、程度分析等技术生成观点、材料和结构,而以因果分析为文体思维技术,成为措施、程度等一系列分析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因果分析对背景和功能的把握,则为意见写作的策略思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应用文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应用于社会生活当中各个领域,如何培养具备应用写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写作》课程开设的最主要目的,但是相应教学效果却不突出,许多学生缺乏应用写作实际应用的能力,这使得应用写作教学的探讨也显得尤为主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书写人间"温情"而著称,她对于底层苦难的书写被批评界无意中忽视,这是极为不应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迟子建的一批小说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写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冷峻的事实推向小说叙事的前台,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特征,说她已加入"底层文学"的合唱,不无道理。但她的这类作品,除了具备一些底层写作的共有特性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她在构筑世俗世界的同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向善向美的心灵世界,使人能够始终向往高贵和光明。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读懂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就无法理解迟子建今天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