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玺印起源辩     
对玺印起源研究既要有文献依据,又要有实物证据,从器物的使用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判断其属性.从文献、实物以及文字的角度,可得出玺印起源于春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首先,我认为考古学界对于这个东汉大墓的判断是正确的,并进一步确认其为曹操墓的定性是准确的.从今天上午我们考察这个墓的情况来看,这个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一些器物,特别是从一些带铭文的器物、石牌来看,应该说,是曹操墓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3.
筒形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卣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其纹饰和造型都超出同时期传统青铜卣的风格,虽然流传时间很短暂,仍堪称青铜卣中的奇葩.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的两件筒形提梁“潶伯”卣是极具特色的器物,不论从铭文上还是器型上为我们探讨商末周初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宁可 《文史哲》2011,(6):68-76
传统的历史研究多依赖于文字史料。除此而外,出土实物、实地调查皆可与文字史料相参证;还可采取实验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演绎历史活动。  相似文献   

5.
古代竹木简上的文字,过去多数人认为是刀刻的,但是,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实物来看,竹木简上的文字都是书写的,并未见有刀刻的。 在殷商时代,甲骨文是用刀刻的,但有的甲骨上面,则有先写后刻的痕迹。1977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字,也是用刀刻的。甲骨文为何用刀刻?这可能与龟甲兽骨材料坚硬,书写不能经久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原始刻划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 2 0 0 1年 ,全国已有 98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就地域分布来看 ,绝大多数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从刻划符号的类型看 ,可以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黄河流域以河南为界 ,长江流域以安徽为界 ,往西盛行几何形符号 ,迄今未见象形符号 ;以东既有几何形符号 ,又有象形符号。几何形符号一般刻划在日常饮食用具上 ,象形符号多见于一些特殊器物。一般情况下 ,一个器物上仅刻划一个符号 ,但也有刻划 3个以上符号的例子。从 98个遗址出土的原始刻划符号中 ,可以勾勒出中国文字发生的三个步骤。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 ,中国文字的起源、形成 ,是在长江、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完成的。到龙山文化时期 ,文字已经形成。不过 ,这时各地的文字仍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夏商周势力的拓展 ,文字书写风格才渐趋一致。  相似文献   

7.
王秀萍 《殷都学刊》2009,30(4):144-148
殷墟出土的商代音乐文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甲骨卜辞、乐器实物和乐舞道具等,这些音乐文物是商人音乐活动的遗迹,集中体现了商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成就,是我们研究商代音乐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8.
座右铭,是训诫文字的一种,用于自我警戒。一般认为,座右铭的名称和最早的作品始于东汉的崔瑗。据考,在崔瑗之先,西汉的严遵也写过座右铭。而座右铭文化之源,可追溯到先秦的“宥坐之器”、孔子观周所见的“金人铭”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古人为修身治国,常把自我警戒的文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用以自律。  相似文献   

9.
1987年10月,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兰州市伏龙坪发掘了一座东汉墓,墓中出土了两张墨书古纸.这两张古纸均为圆形,色泽白净,厚薄匀称,质地坚韧,直径均为17cm,厚为0.09cm,上书直行墨字,为楷体.众所周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适宜书写,但今人难睹其纸.这两张墨书古纸的发现,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蔡侯纸”的实物证据,成为我国考古学上书写纸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0.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不但数量大、等级高、品类多,而且器型宏大、造型丰富,多数成组配套,丰富的装饰纹样是其突出特点.唐代工匠用鎏金、錾刻、模冲、彩绘等工艺手法,在这些华贵厚重的器物上做出丰富多样、繁缛、精美的装饰纹样,显示出意蕴深厚的佛教艺术特征、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些造型和装饰纹样,集唐代造型和装饰纹样之大成,是唐代多元化的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完美再现.它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唐人博大的精神情怀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唐文化、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1.
萧湘 《社会科学论坛》2010,(20):162-169
本文系《中华彩瓷第一窑·唐代长沙铜官窑》之一篇。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唐元和至咸通年间,窑址考古发掘出土器物上所书写、模印、彩绘的各类广告,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有诗歌广告和大量俗语广告以及专用外销瓷广告等,反映了唐代我国彩业兴盛及远销世界。这是我国古代广告史上,迄今保存时代久远,数量成批的实物史料,论述中有过去未有过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五年上半年,湖北省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竹制的天平衡杆。长29.2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衡杆的正反两面和一侧面共有墨书文字四十二个。这是研究汉初政治、经济极为重要的一件实物资料。关于衡杆上的文字经一些同志研究,文意基本清楚,但也还存在一些疑点。本文试就天平衡杆文字的释读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西遂川出土秦戈铭文考释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六年江西省遂川县藻林公社左溪河岸出土一批青铜兵器,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在青铜戈内上有细如发丝的铭刻:“廿二年临汾守瞫库系(?)工(户与欠)造”。对于这些铭刻的考释、铜戈年代的确定以及发现的意义诸问题,过去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兹不赘述。今读书之余,偶有所得,仅对个别铭刻的考订上再淡一点意见,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14.
“鼎”是所有青铜器物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其器型演化多样,形制随时代推移而多变。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两件扁足鼎形制特殊,为现存商周青铜鼎所仅见。两件扁足鼎上铸有“史”字铭文,结合前掌大墓地出土大量带有“史”铭的器物,探讨“史”族迁徙分布情况及大量出现于泗水流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金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金代金银矿冶的生产及器物的制造 ,是当时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工业。多年来 ,在金朝统治辖区内 ,考古发现了许多金代墓葬、遗址等遗迹 ,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物。金代金银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制作技术上 ,较多运用锤錾刻焊接铸造等技法。  相似文献   

16.
早期文字作为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在文字制度与符号体态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我国早期文字的代表仰韶文化出土符号、大汶口文化出土符号和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符号在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文字符号体态等方面都蕴含着表词一意音文字的萌芽。早期汉字中的表词一意音文字萌芽,为汉字发展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材料。  相似文献   

17.
陶寺遗址IIM26出土的骨刻辞不是"辰"字,这件骨礼器上的刻辞是"家右(有)"二字。这件骨制器物与骨耜形制不符,可能是骨仿制的玉圭或玉笏等礼器。骨刻辞"家有"即是"邦家"、"家国"能大有之意。出土陶扁壶朱书"文尧"所指与《尚书·尧典》内容不谋而合。这件骨刻辞的发现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朱书文字不再是孤证,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夏的国家形成、国家概念、政治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古史的传说年代成为信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字构形、出土文献、传世经籍和出土实物的调查得知:瑟早于琴,瑟与琴两种乐器不是如夫妻相伴,而是兴衰交替,其交替过程从春秋到战国渐进。瑟在春秋时期多用于宴乐抒情,与钟鼓是隆重之乐相对立。《周公之琴舞》周公与成王诗前面的序中出现的"琴",应当是战国时代重新组织编排所致。先秦文献不论是内容、语言形式还是组织结构,大都是在流传过程中层累而成,不能妄断真伪。盲目信古与盲目疑古都有害无益。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出现,逐渐具备了分层剖析的条件,对古书形成、语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定当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一、东汉中晚期的社会危机董仲舒新儒学自西汉中期创立以后,经过漫长的凝固与僵化过程.到东汉中叶白虎观会议上,沦落为近乎宗教神学化的思想体系.《白虎通义》对新儒学虽有些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它是沿着董仲舒固有的思想模式前进,使得新儒学更加精致化,日趋凝固与保守.而它将大量的谶纬援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则使新儒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呈现令人无法忍受的荒诞怪异特征.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钦定"支持,《白虎通义》成为具有法典意义新儒学的总结性文字,对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出土文献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考证训诂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出土文献研究中引入文学解读方法,可帮助厘定出土文献与已有资料的异文考辨。此外,出土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在治学方法上都注重文化背景,出土文献研究借助文化考察对文字作出新的训诂,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