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彦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22-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社会和谐涵盖的内容和标准是很不相同的.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和谐观.构建和谐社会,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一个重要支撑点."三农"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重点内容之一,和谐社会的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相比较,处在更加高端的位置上.只有稳定农村,反哺农业,善待农民,中国才会有一个和谐与繁荣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的差距,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三农"问题隐含的实质是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玉梅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3-6
"三农"问题,既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指导农村城市化进程,化解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篆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88-9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消除体制约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小城镇找到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郭祥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88-90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师继锋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1-62,66
剖析几种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即: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方法、城镇化的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得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在即定约束条件下工业化模式偏差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制度等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在农村积聚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民和工业化的关系由传统上被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等多种贡献为主,向农民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为主转换,"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就转换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通过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转换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才能使"三农"问题在发展之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宪政原因:宪政理论的非本土化与实际国情的冲突导致"三农"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缺位;失误的宪政变革导致中国农民与现代化绝缘;宪政值取向的扭曲导致中国社会由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进程大大延缓.解决"三农"问题的宪政之路在于把"三农"问题入宪,确立其在国家宪政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制定完整的涉农法律体系,全面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权、自由发展经济权、农地权、产品自由流通权、经济服务权、财务金融权、独立的私有财产权、政治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社会人格权等等,确立违宪审查制度,避免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行为对"三农"利益的损害,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9.
孙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17-19
丘陵农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呈现的"三农"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解决丘陵农区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武胜县这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县为例,对丘陵农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逗硬执行政策、为民办理实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三农"问题的特征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12
我国的"三农"问题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地区差距、社会差距不断拉大,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造成各种社会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倾斜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结果。因此,应当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11.
魏正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37-3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着手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后,"三农"问题更加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三农"问题依然存在."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体制上着手,进行包括劳动力自主流动、土地有序流动以及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等方面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王少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08-111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本质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全面有效地保障农民权利的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入手,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权利的贫困,实现农村的富裕.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中国特色"的首创.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及采取的决策和措施,不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也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杜玉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45-48
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认识“三农”问题的新视角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农”问题,经济社会不均衡发展战略布局和“三农”不科学的事实发展是其根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指导;统筹城乡、统筹“三农”内部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孟子"恒产论"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朝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85-87
孟子"恒产论"思想的核心是"予民恒产"、"制民之产",土地的长期拥有与其效用的合理利用成为孟子"恒产"论思想实现的关键,也是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孟子所谓的恒产包括"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具备着"事父母"、"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功效,在一定意义上基本涵盖了小农经济发展初期对农村建设内容的基本定义,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维护人们善良之心的必要条件。立足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色,从孟子"恒产论"的思想出发,发挥土地的恒产效用,协调好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解决好失地和少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以"三农"问题为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3):269-273
农村集体土地是维持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因分散经营而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对于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其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对农村集体的土地依照市场法则统一进行有效经营、形成规模效益是在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措施,这也是我国已经实现小康目标农村的普遍作法.但目前对农村集体土地依照市场规律进行统一经营尚存在法律制度上的障碍,主要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以及缺乏核心权能(处分权),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并非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中央已经明确城乡统筹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此相适应,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应该与城市土地法律制度统一起来,这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苏金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9-12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认识因素。思想认识是先导,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从主观认识上着手。 相似文献
19.
林其屏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3,(11):31-34
"三农"问题的出现,实质上说明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已经不能容纳现代生产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跳出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个社会经济应从农村向城市化转换,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冯佺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6-120
政府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税收和国债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本文通过对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中存在的弊端分析,重构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