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跑了多少回商店,也许没有一个人作过这样的统计人们为什么要经常不断地跑商店呢?这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肚子饿了找食物,觉得冷了找衣服,哪儿痛了找药品,这是生理上的需要。有的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显耀个人的地位,或者追求时髦、讲究漂亮,这是心理上的需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通常说百货中百客,就是指人们的需要是那样的千差万别。根据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人们的行为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此,需要、动机、行为,这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循环也就是说,当人们在生活中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促成新的行为比如当某个人买到了一套满意的新西装之后,又感到需要  相似文献   

2.
西安城市、社区居民群众文化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梅 《社科纵横》2004,(4):160-161
以西安城市、社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动机、锻炼时间、项目选择、锻炼方法等现状。调查显示 :不同群体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表现多样性 ,体育锻炼地点呈现广泛性 ,体育锻炼形式多样化。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因主要是 :个人爱好与习惯、同伴影响、身体疾患需要锻炼等。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作品的好坏”是否等于“作品的  相似文献   

4.
自从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尤其是经历了199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更加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的行为准则,较少顾及道德的评价。金钱在当代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成为人们常识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机来源和人们经济行为的引导机制。在当代学术界中流行的观点是,金钱已不再被单纯地看做是商品或劳动报酬的等价物,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金钱首先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制度。通过金钱千变万化、光怪陆离的表象,金钱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有着多面性的金钱成为在经济交换活动中决定抽象的人际关系的因素,金钱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性得到了进一…  相似文献   

5.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激励是利用人类需要本性促进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的一种手段。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与其实际的绩效并不完全一致,还受其动机的影响。而动机的强弱是由激励决定的。因此,当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时,其绩效的大小,是由激励程度决定的。服从于公式:绩效=能力×动机(激励)。从此式可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本文拟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就目标导向激励,物质奖励激励和心理按摩激励问题,作一浅述。一、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导向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有无明确的目标,行为的效果大不一样。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  相似文献   

6.
刘亚琼 《创新》2015,9(3):100-104
当公民面对新的政治信息时,以准确性为目标的人,会进行理性分析;而以维护一方观点为目标的人,会采取动机性推理。对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的原有情感,会触发动机性推理的三种认知机制:先入为主、肯定性偏见和否定性偏见。它对于政治观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具有双重影响。政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仅需要完善理论教育,加强事实论证,还需要加强政党认同,注重宣传氛围和情感转移。  相似文献   

7.
杨静  罗促建 《学术交流》2012,(8):222-224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应用,帮助人们搭建了全新的人际交流平台,人们借助微博媒介进行的是一种信息交换和社会交往过程。在微博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根据人们期望获得报酬的不同动机,可将其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类型划分为内在报酬式、外在报酬式与混合型的社会交换三种模式。在微博行为中,无论是人们的自我披露、信息获取还是"加关注、转发"等行为,都是受到某种动机的指引,并根据"获利"程度而不断调整其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行为科学在承包企业劳动管理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意见。一、运用行为科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加强劳动管理,引导人们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也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是激发和推动人们朝着他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动力。这种从研究需要来探求激励的方法是符合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的。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企业还是资本主义企业的职工,都有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尽管他们的需要有着不同的涵义、内容和范围,但从社会心理学所揭示的一  相似文献   

9.
刘清平 《阅江学刊》2022,(4):49-59+172
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往往忽视了认知需要尤其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动机源头的关键作用,结果没能看到问题的要害:由于求知欲是为了弥补知识缺失形成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惊诧好奇,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追求的真理知识只能在于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尽管认知需要中还包含了求晰欲,尽管认知行为往往有非认知需要的参与,它们分别追求的逻辑融贯和实用成效却有可能干扰求知欲的趋真目标,产生扭曲真相的负面效应。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看,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只有符合论才能成立,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则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0.
有一家服装商店,由于一着不慎,误购了一批款式陈旧的服装,以至严重积压,虽然多次降价,却仍难销售。可是不久,从这家商店经过的人们纷纷被一张启示吸引住了:“这种成衣每人只准买一件”,于是,这批积压的服装便很快销售一空。从社会心理分析看,这家服装商店的聪明之处在哪里呢? 一般地说,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其动机支配的,商店购买的行为也是如此,也受制于各种各样的购买动机的支配,如习惯型、冲动型、感染型、逆反动机等等。可想而知,在推销商品时,若能针对顾客各种不同的购买心理,施以相应的刺激手段,是很重要的。上述这家服装商店便是抓住了顾客的逆反心理打开局面而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激励: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能够对行为的选择、发动、维持、制止做出解释,成为行为发生的根据,这表明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而激励是动机的唤醒方式与活化手段,没有激励的发生,动机可能是潜在的或静态的,这又表明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学界对动机的探讨从未终止过,需要理论、成就理论、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浸润着作为激励源的动机因子,这些因子又是解释激励发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近一、二年来,随着刑事犯罪发案率的降低,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女性的性罪错有所发展。在女性的性罪错问题中,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性开始时总是受害者,后来才变成害人者的。她们在自身被害之后,为什么还会去害他人?在害他人的过程中,她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又总以牺牲自己的肉体为代价,其行为是自主的、自觉的、持续的,有的甚至劣性难改,她们为什么心甘情愿这样做?不少人常常对此不可思议。性罪错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同样是情境行为、自主行为和差异行为的统一,除社会环境影响的客体因素之外,必有某些自我意识和主体素质在她们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女性性罪错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动机方式,我们以某开放大城市中犯有性罪错行为的125名女性为样本,作了抽样调查,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病态的性观念是她们产生性罪错行为的主体动因。一、封建贞操观念的“负向效应”是引发她们产生性罪错行为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13.
基层扶贫干部的职业倦怠受公共服务动机(PSM)与领导力(Leadership)行为影响,特别是心理动机与行为选择这两个维度。研究发现:决策吸引力动机(ATP)、自我牺牲精神动机(SS)显著地负向影响职业倦怠,同情心动机(COMP)显著地正向影响职业倦怠;变革型领导力(TFL)、整合型领导力(IPL)显著地负向影响职业倦怠,交易型领导力(TCL)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研究结果一方面为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加强和提升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筑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组织凝聚力的三维形态与高校党建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红 《浙江学刊》2008,(3):196-198
凝聚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视点与新思路.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组织凝聚力的本质与人本管理原则,以文化、机制和利益三个维度和新的视点对凝聚力建设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旨在从三个不同层面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要以发展的理念、共同的目标与行为来形成文化感召力,以健全组织建设与管理运作来提升机制执行力,以尊重人的需要、实现事业发展和个体价值来带动利益驱动力,从而形成凝聚力建设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旭昆 《浙江学刊》2001,1(2):67-75
本文首先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动机的重要性,进而区分了人的行为动机的两个层次,提出了根本动机的超制度性和具体动机的依制度性,指出了行为动机的多维性、可序性、互补性和互斥性.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了论证,提出了精致的有限理性的广义经济人假设,指出了它的两种表现型利己主导型和利他主导型.同时,对理性概念进行了分析,区分并定义了两种理性目标理性和手段理性,指出了手段理性的两种表现慎行和验行,还指出了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各自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对这两种行为方式的选择同样是理性的,从而为理性人假设进行了辩护.最后,文章指出了从精致的有限理性的广义经济人假设可以推出的若干命题,尤其是交易能力差异性命题和好人可能干坏事命题,指出了这些命题在解释经济和社会现象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伦理学认为,康德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该行为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的最高原则,并且该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这种观点会导致对“有爱好或欲望在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的错误判断.当某人出于有效而主要的道德动机,即义务动机而行为时,该行为是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其行为者在道德上也是合格的.出于义务而行为的行为者不仅具有环境和需要的独立性,也体现着康德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即处理人我关系的方式有着两种相反的情形,一种是不顾他人的需要、利益而只从我的需要、利益、意愿出发,由此动机出发就表现为自私行为。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考虑他人的需要、要求,认定他人有着与我相同的意愿、要求、需要、利益,并同样需要实现、达到、满足、获得的。据此动机发出的行为就是被评价为善的道德行为,产生对他人作出合乎道德准则和要求的行为的动机的整个过程,就是道德知觉中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利他行为弱化与社会道德心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立平 《社会》2003,(3):41-44
利他行为或利他主义(altruism)从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到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表现为不同的层次。亲 社会行为是指表现为以有利于他人为目的的人类行为,其最高境界是助人无利己之动机,甚至还要承担风险,做出自我牺牲(E.Aronson, T.D.wilson&R.M.Akert,1999:419)。当然,自人类进入较高级的群居状态以来,  相似文献   

19.
赵丽 《社科纵横》2012,(8):163-164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指个体从事某一活动完全出自自我愿望感、自主选择感和个人认可感,体验到行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自我决定论强调人类动机的重要程度是由有机体内在的需求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提供的,自我决定理论把行为动机划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提高学习动机需要提高内部动机及将外部动机内化,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荣辱观的伦理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以善恶为标准对人的行为所作的道德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道德情感体验。从宏观上看,它在道德结构中居于支配地位:它既决定人的行为的基本德性,又是人们制定道德规范的尺度;从微观上看,它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价值导向作用,表面看来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所做的褒奖或贬损,实际上是以一定的荣辱观作为社会道德评价尺度之一,是社会以一定的善恶标准引导人们确立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因此,荣辱观是道德评价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