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夏季,在长江中下游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同时,地处上游的四川省也遭受了继1991年洪灾之后的又一特大暴雨袭击和严重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初步统计,此次受灾范围遍及全省180个县(市、区)中的168个县(市、区),受灾人0.2718万,受损农作物2566万亩,倒塌房屋32.78万间,殃及人数22.4万余人,损坏水库321座、堤防687公里、水利工程渠道3271公里、渠系建筑物3179座、塘坝12160处、排灌泵站398座、小水电站285处,造成各种直接经济损失达123亿元①。本文仅就这一时期四川特大水灾及危害产生的原因、波及范围、特点以及灾后对策等问题作一论述,以期能痛定思痛,吸取教训,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防灾减灾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1931年,洞庭湖区遭到了特大水灾的侵袭,灾情十分惨重.民众于大灾之年挣扎度日,其境况惨不忍睹.水灾的爆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湖南省政府的赈灾措施体现出与传统荒政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荒政的不同之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荒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1935年7月,山东境内的黄河多次发生溃决,鄄城、菏泽、郓城等十数县受灾,灾民达350多万。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山东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救济,成立了山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将灾民运往本省未受灾地区安置,向灾民发放赈款和赈品。虽然成效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些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1931年江苏水灾的概况,并初步探讨了导致水灾发生的自然、社会等方 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七八月份,黄河全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山东境内的黄河虽未决口,但河北、河南决口之洪水全都灌注山东,使山东成为受灾面积最大的省份。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1950年湖北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湖北省党政机关围绕“救灾”这一中心任务,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人力物力总动员.这次动员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有力,舆论宣传得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救灾动员模式,最大限度地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实现了高效救灾.但也存在国家强制与社会参与被动等缺陷.  相似文献   

8.
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社会因素导致1939年海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洪水给包括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内的广大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努力最终克服了灾荒。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爆发的教训和救灾的经验都对当今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1年仲夏,持续近两月之久的水灾令武汉三镇"顿成泽国",其中尤以汉口为甚,整个被浸"水中数尺至丈余"。当时诸多报刊纷纷报道消息、发表评论,内容涉及汉口水灾的灾情纪录、原因探究、影响分析及各个层面作何应对等诸多方面,及至灾后仍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反思,可谓真实再现了当年汉口大水的惨状。梳理和探究这些报道、评论,对于当下而言亦不无警戒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1年江淮大水之后的粮食调控,彰显出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诸多要素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灾区粮价,中央政府则从源头和大局的角度对地方的粮食流通进行宏观调控,并对粮食的运输给予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最终,政府借助于行政和市场两只手,有效缓解了灾区粮荒,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1.
1935年,汉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汉江中下游地区田舍为墟,人畜漂没,灾情之严重,较之1931年长江全流域大水有过之而无不及,湖北社会经济亦因此而再遭重创.在当年全国被灾县市、被灾面积、灾民人数、财产损失的各项统计中,湖北均名列首位;而在湖北52个被灾县市中,损失最为惨重者,又大多出自汉江流域,其创重巨深可见一斑.大水过后,汉江治理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拨出巨款,对汉江沿岸重要堤防加以修复,著名的钟祥遥堤始得兴建.工商界人士亦在赈灾及灾后重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历三十六年江南水灾,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层级高,时人视为"二百年来未有之灾",是晚明江南最为严重的水灾之一,然清官修《明史·五行志》对此却漏载。此次水灾,致使江南广大区域粮食生产严重受损、抢米之变屡屡发生,形成严重的农业困境与粮食危机。为应对水灾,明政府实施了官方蠲赈,社会也积极应对,出现了作物补种引种的高潮、催生了荒政史籍的集中出现。然而,由于神宗怠政,政治昏暗;财力俱竭,公私交困;效率低下,蠲赈难求;水利废弛,隐患难消等原因,水灾应对既无力又无奈,折射出明王朝全面衰落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1931年江淮地区普遍遭遇大水灾,致使城乡民众生活窘迫,农村经济更处于破产的边缘,进而加剧了革命危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救济工作,采取了施粥放粮、拨款救济、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并与国民党统治地区发生的严重灾荒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而进一步赢得了民众的支持,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31年水灾发生后政府募集了大量赈灾资金,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规范资金收支程序、对办赈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出台办赈人员责任追究条例等;并设立了监察机构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政府的严格管理对防止资金流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广大灾民得到了一定的救助,但一些官员大肆贪污,致使社会保障资金严重流失.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是一个非法制化的社会,人治现象普遍,特权阶层可套取社会保障资金而不受任何制裁;同时赈灾体制不健全,赈灾资金管理不当,监督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31年江淮大水发生后,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水委”)与国家防疫机构合组灾区卫生防疫组。从医疗防疫资源的动员与整合、防疫布控格局的构建、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的结合运用等方面,探索新的救灾防疫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烟毒之祸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了治理烟毒,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至1940年在全国发起了“两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江苏省对此积极响应。该运动颁布了一系列禁烟、禁毒法规,以《江苏省限期禁烟办法大纲》为基本施政纲领;设立“禁烟委员会”为领导机构,成立戒烟院所实施传戒;从禁种、禁运、禁售和禁吸四个方面开展运动。该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烟毒泛滥,但也因一些问题导致效果有限,烟毒禁政有待于社会性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1998年中国长江特大洪灾形成的动态过程与灾情现象,并同世界百年灾情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98长江特大洪水的持续时间长、洪水量级大、灾情范围广、江河湖海泻洪能力减弱与损失巨大是其主要特征.提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平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绍兴六年,南宋与伪齐形成了决战的态势,围绕着守江与进击,朝中大臣展开了关于守、战的激烈争论,且随着敌对双方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种争议在其后更是愈演愈烈.仔细分析这种争论就可发现,其背后所涉及到的将帅跋扈、财用堪忧等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朝廷,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及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的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嘉庆年间广东海盗势力大炽及对广东沿海地区的频繁骚扰,使得朝廷逐渐意识到东南海盗问题的严重性。嘉庆皇帝将曾是剿灭川楚白莲教动乱得力干将的那彦成任命为两广总督,期待那彦成在治理海盗问题上有所建树。到任后的那彦成将曾在剿灭川楚白莲教动乱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坚壁清野方略应用在治理广东海盗的问题上,使得坚壁清野治盗方略得以在广东地区推广、实施。坚壁清野治盗方略作为清代统治危机的一时应对之策,固然可收一时之功,但绝非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