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①,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魏源与东台     
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的仕途是不平坦的,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被分发到江苏任职。黄丽镛《魏源年谱》引《续扬州府志》云:“东台知县,魏源,邵阳人,进士,二十五年任”。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曰:  相似文献   

3.
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王学明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富强救国”,他的教育思想即是以此为出发点。一、“戒虚”“务实”的变革观郑观应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他生活的年代正值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加紧扩...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一名易简,字伯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对近代思想界影响很大,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龚自珍极为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思想是其革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深入研究龚自珍的思想,有必要对其人才思想作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是我国清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病梅馆记》又是龚自珍诗文中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过去读这一篇文章时,总是不知不觉地想起鲁迅的那些“战斗的阜利通”。粉碎“四人帮”以后重读此文,更觉得它称得上是龚自珍那个时代的反封建的投枪和匕首。其犀利的锋芒,在今天仍然有警顽刺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 ,不仅以变法维新为主要内容 ,提倡“德治”、正确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主张宪政、强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由等 ,也是梁启超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是近代开端时期的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批判家。文章试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其人性论思想。龚自珍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程朱理学的道德先验论及其对人性的压抑 ,提出并论证了“性无善无不善” ,善恶乃后天形成和“人心有私”的观点 ,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求。龚自珍的人性论思想带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思想上则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作为著名的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颇巨。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坦言,自己在学生时代曾深受梁启超的影响。郭沫若则在《少年时代》里写道:“平  相似文献   

9.
严复在进化论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着“舆论领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严复并不是简单的二级信息传播者,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合再传达出带有自己风格烙印的进化观点——天演论,随着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在中国公开出版,进化观念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进步”与“革命”是在进化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衍义.严复的“天演”和世人接受的“进化”思想是中国近代改良和革命思想的来源.严复以其独有的理性审慎奠定了他中国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渊源,分别是《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世界国、社会民主制度、所有制、分配、经济调节、家庭与婚姻及男女平等等方面。与洪秀全和孙中山不同,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足以名列世界伟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之列,其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某些社会主义理论与政策主张也同历史演化大趋向相吻合,但是他寄希望于开明皇帝和资产阶级来逐步实行其改革近期和终极目标,显然是空想的。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代。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原因,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萧”(《又忏心一首》。本文所引龚氏诗文,均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龚自珍全集》),就是他内心深处情感波澜的真实写照。“剑”与“萧”反复在他的诗句里出现,甚至有人给他作过一幅“萧心剑态图”(参吴昌绶《定庵先生年谱》),这决非偶然。因为龚自珍一生就是在慷慨激昂与缠绵哀怨两种情感的交织中度过的。他的思想感情始终存在这样两种矛盾:一是看透了腐烂的“天朝”,对其进行愤怒的揭露与谴责,同时  相似文献   

12.
古代哲学“诸子”思想史在很大程度上倚赖早期史书的记述,其中,司马迁的《史记》至为重要,它提供了一系列篇幅不一的战国思想家传记。然而,在这些叙述中,个人的生平、思想和著述交织混杂,方式多样而不均衡,并不构成了解中国早期思想与思想家的可靠导览。《史记》对不同思想家的处理是有选择性的,大量文本遗产未在其中获得充分呈现,但是,它发展了几种独特的作者模式,包括文本素材库的匿名汇编模式,以及因困厄不得志而发愤著书的个人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3.
浅谈龚自珍《明良论》中的吏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他在压抑沉闷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地觉察到了清王朝统治的危机。《明良论》是龚自珍写的一组有代表性的政治论文,深刻地揭露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朝廷风气,以及吏治、用人方面的种种弊端,对于吏治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性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作为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反专制思想.至于他在经济方面的主张,一般认为是其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实际上,龚自珍"落后"的经济思想与他"先进"的思想并不矛盾,反而是他反专制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反专制,但并不主张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为了维护其所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自从汉魏六朝佛道两教盛行以来,中国文学与哲学就同佛教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尽管并不崇拜和迷信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但对《道德经》、《南华经》、《般若心经》、《楞严经》都作过精深的研究。尤其使人惊异的是:无论文学家或哲学家,往往对佛老的经典研究愈深,从异端学派那里吸取的思想养料愈多,他在哲学上和文学上的成就也愈大。单从明清两代来说,思想界的巨子王阳明、李卓吾、王船山、龚自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的《明良》四论张宇声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敏感的锐意改革的思想家——龚自珍。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首领林清率领二百余众,以宫中太监为内应,突然进袭皇宫。林清虽然失败被捕,但这一事件却极大地震动了清王朝,预示着数十年来此伏彼起的...  相似文献   

17.
“尊情”与“贵真”,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古老论题。但在文学史上,“情”往往被蒙上尘垢。生活于十九世纪初的龚自珍大胆言情,力为辨诬,不仅比他的前辈更为深刻,而且他的文学思想也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的先河。本文从倡言真情,推尊自我,张扬人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龚自珍的创作个性与思想,并指出他的文学思想与王阳明的哲学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1792—184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自称平生功业在于“但开风气不为师”(《巳亥杂诗》),梁启超亦称其“察微之识,举世莫能及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认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清代学术概论》)。本文拟探讨一下龚氏伦理思想的近代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篇湮没七十余载的重要佚文──首次发表《梁启超对于顺天时报启事》原稿吴铭能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声名洋溢的启蒙思想人物,在清末“百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先秦在辩证法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老子,孙武,韩非,《易传》的作者在转化及转化条件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由《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由《老子》的转化的绝对性到孙武的军事领域中胜与负等的转化需一定的具体条件,再到韩非的“不制不形”的一般转化条件及转化的具体条件———“得事理”、“动弃理”,最后到《易传》的“物极必反”,“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既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