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刘玉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5)
方东美的智慧观融合了西方认知理论和中国哲学的生命价值论,并借用印度佛学中的境界理论,集中体现了其包容中西的哲学思维特征,这正与艺术和美的人文关怀原则相通.方东美指出哲学家终生所求的就是大智度大慧解,各个个人的哲学智慧即自证慧寄托在全民族的精神文化中,互相吸收、摄取,形成的是共命慧.他将全世界民族的共命慧分为四种:希腊、欧洲、印度、中国,每种共命慧身上又藏着三种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健全之哲学精神、优美的诗歌艺术是互彻交融的,诗人的功能在于做人生之哲学大梦。方东美赞同怀特海的哲学与诗境相接的观点,并以自己的人生实践着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3.
4.
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余秉颐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53-55,64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道"的理论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概念,"理"."理"的出现,表现了先秦思维方式,由混沌整体多元向秩序整体多元,由粗略模糊思维向精确理性思维,由缺乏学理分工向科学门类划分发展的重大转折.但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是荀子的思想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徐碧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4-99
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美学的视角看,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美学观念上陷入了误区:以大为美,城市缺乏明确定位;以整齐划一为美,缺乏个性;以矫揉造作、人工造假为美,失去自然。其实,生态美才是城市美的核心与目标。城市的生态美应该包括直观感受形式、生活与艺术实践和历史文化积淀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只有城市的直观形式之美、城市与人的生存发展、城市的人文之美和精神之美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融汇起来,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之美,才会建设一个人类宜居的美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道不可言"与"境生象外"——庄子语言哲学及其对意境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奎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3):15-21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王祖哲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31-35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1.
许春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97-99
法哲学是关于法的哲理的一般学说,其理论基石是法哲学体系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法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回答"法是什么"和"什么是法"的问题,对前者的回应揭示了法的本原,而对后者的答复说明了法的表现形式亦即法表象.从而法哲学体系相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法本原论,一为法表象论.法本原是人类理性、阶级意志和社会经济要求的整合,法表象是观念法、实证法和存在法的统一.法本原论和法表象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辩证地构成法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以教科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生活产生了较大距离,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时代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中国哲学工作者应当有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作为部门哲学的经济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敬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经济哲学是关于经济的哲学 ,它的概念含义是哲学 ,而不是经济学 ;它不是关于整个世界普遍性思考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而是部门哲学。从哲学史来看 ,哲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整个世界存在的共性方面 ,人存在的一般维度 ,不同部门领域中所包含的哲学对象。哲学史的考察表明了经济哲学何以能够成立。经济哲学作为部门哲学 ,其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领域中存在的需要哲学去研究的事实 ,具体研究的内容或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共性方面 ;经济活动与人存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罗卫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2-45
方东美的生存哲学是针对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弊端提出来的 ,它包括生命本体论和生命精神六境界两个层面 ,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论述 ,分析方东美生存哲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及其缺失 ,以增益现代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杨洪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30-33
本文系统地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哲学思想,指出杨献珍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纲,坚持唯物论,坚定地维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纲,坚持辩证法,阐发了"合二而一"思想,突出强调矛盾同一性范畴;坚持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提出了"用辩证法做经济工作"的思想;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提出"综合经济基础论",反对"单一经济基础论"等方面。他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形而上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和哲学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表现出求真务实、批判战斗、敢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聿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5):1-7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永远的追求与天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亟待改革的举措。文章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论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1):10-15
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哲学不仅从第二国际的教条主义禁锢中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并且真正继承和发展了它,而这首先得益于她所使用的方法,即牢牢把握住历史与社会的整体,现象与本质的整体,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体。卢森堡的政治哲学也因此具有了一种总体的理论视野: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瞻望未来。这种总体的理论视野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个日益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的时代尤其显得重大和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8.
谭萍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79-183
面对当前科学哲学的危机,国内学术界提出种种解决危机的研究路径。这些不同的路径为正处于低潮的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深入分析这些路径,能够发现它们对转向后的科学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都没有深入的说明,而理论结构和研究方法等也有待建构。这使得它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因此,必须顺应科学的新发展,接受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克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分歧,使科学哲学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领导哲学的理论风格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34-37
邓小平领导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元哲学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化应用,是对毛泽东领导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其理论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民为本的利益观、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开拓创新的运动观、统揽大局的战略观和尊重人民首创的群众史观上。邓小平领导哲学对当代领导活动中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以及效能评价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社会哲学在我国蓬勃兴起,已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为促进其深入发展,社会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坚持现代性与总体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坚持以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为指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