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重要思想家,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一个代表对孔子的伦理思想作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拟对其伦理思想作一概略的分析。一、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能群”荀子对人的本质特性作了深入考察,提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能群”。他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下引只注篇名)荀子把“能群”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认为这是人战胜动物的根本原因。这一思想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2.
王铭铭 《社会》2005,40(2):42-75
近代人类学的奠基者曾高度重视借鉴古典学的研究成果。20世纪初,学科理念发生巨变。此后数十年间,古典学者继续借鉴人类学思想,而现代新人类学中重视古典学的学者却越来越少。20世纪60年代初,克拉克洪在其所著《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变化表示喜忧参半。他乐见人类学思想渗入古典学,担忧人类学因减少汲取古典学的养分而丢失其本来的品质。克拉克洪指出,人类学的根基是人文与科学,此二者均为古希腊人的发明,现代新人类学要保持其品格,便有必要重返古希腊。鉴于克氏主张的重要性,本文力图对之加以还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本文认为,克拉克洪有规避西学人类学的神学关联及过度渲染古希腊特殊性的倾向,更存在以“文化”概念“消化”文野关联的问题。要扭转这类倾向,克服这类问题,应有选择地丰富古典旧人类学有关“中间环节”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洋 《唐都学刊》2024,(1):97-103
荀子的“礼”疏远了早期儒学的先验的道德性,凸显了客观现实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群”,乃是荀子“礼”的根本属性。“礼”的基本内容也彰显了“治群”的基本功能。《荀子·修身》中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礼”治群的三重规范。礼于人,荀子延续了“礼”对于人的德性约束,以礼法联结,强化了“礼”的规范力度;礼于事,荀子将礼义联结,“化性”之礼义落于群体生活中而“起伪”,规矩与德性相结合,强化了“礼”的行为规范意义;礼于国,“礼”为治国之本,荀子在治国中强调“分”,以“礼之分”建立一套群体社会的政治统治秩序,治国安民。三重规范联结交续,荀子的“礼”充斥了群体性规范与内容,亦由此建构了一个惟齐非齐、化性起伪、德行允协充义的规范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慧子  Hou Jian 《孔学堂》2022,(3):91-99+191-202
戴震思想虽与荀子有相近处,但他们的心性论架构存在明显差异。荀子将性、心、欲、情视为一源,戴震则把血气心知拆分成人性的两部分。二人虽都提出心具有认知、情感、思辨、统御感官的能力,但对心是否必然成善的判定不同:荀子认为心虽有向善的资质,但心也好利,“可以”为善不等于“能”成善;而戴震主张心喻仁、心好理义,心知必然成善。荀子认为心能认识理,但自身不具备理,而戴震指出心自含理义。二人都反对寡欲,主张发挥心的作用以理制欲,但荀子认为心既能管控情欲,也会为情欲所驱使,戴震则主张情中包含大共理,因此要以情絜情。在修养论上,两人都注重以解蔽、学问修为和遵循礼法之方法养护心灵,但区别在于戴震反对心斋坐忘工夫论,因而戴震思想近于荀子性恶论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刘孝斌 《创新》2018,(4):8-18
站在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遥望千年之前的荀子,依然可以发现荀子经济思想的光芒.将荀子的欲望论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人本经济学.从荀子的经济思想出发,对三个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了荀子经济思想因何而伟大.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笔者认为,荀子的思想,尤其《礼论》也有许多非人本主义的成份,若看不到这一点,就理解不了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何憎恶荀学。本文拟就其人本性与非人本性分别铺陈。 一、荀子《礼论》的人本性 荀子是先秦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天论》一文是讨伐神学迷信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古代无神论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与其无神论哲学相应,其政治伦理上最关注的礼也是建立在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基础上的。荀子不反对搞祭神祀鬼的迷信活动,但又告诫统治者头脑清醒,勿将此当真。他说:“雩而雨,…  相似文献   

7.
论荀子思想体系中的悖论李元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后期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究竟归儒归法,至今学界仍颇有争议。怎样解决这些争议?我们认为只有从认识和揭示荀子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悖论入手,始能对其思想进行科学的定位。本文拟作初步尝试。一、人性论中的悖谬自从...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课,学生初学时是感到陌生的,觉得新鲜,但愈学兴趣意浓。是哪些经济思想吸引着学生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方面: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的经济结构思想,荀子的大农业观点,孟子的恒产论,范蠡的经济循环思想;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荀子是战国未期的儒家大师,二人都是先秦的大教育家,他们都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学习的重要。《论语》压卷第一篇是“学而”,《荀子》开宗明义第一篇是“劝学”。“学而篇”第一句便要人“学而时习之”,“劝学”头一句就教人“学不可以已”,二书开卷都先论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王燕彬 《社会》2024,(1):91-125
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式观察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田野方法。但其方法论并非孤立的调查技术,而是植根于系统的文化科学理论。马林诺夫斯基自觉地与社会契约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等对话,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论中汲取思想资源。他主张“函数功能论”,基于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反对古典人类学和过往社会理论的形而上学预设,指出文化要素之间普遍关联并相互依存。进而,他以“文化契约论”论述文化与社会组织如何基于个体需求而建立。文化被揭示为一个有机整体,个体为文化所塑造,因此社会与个体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非分离的实体。这种文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影响了早期中国社会科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梁永佳 《社会》2020,40(1):164-186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志为探讨这一人类学命题提供了机会。《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释为何库拉宝物和名望都是“不积”的,为何库拉社会可以保持在“小邦寡民”的非文明状态。“不积”与“小邦寡民”使整个社会限制了四种社会权力的积累,有意保持在“抑制演化”的状态。以《老子》解读库拉,有可能为“抑制演化”这样的人类学经典理论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四、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的社会结构以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人类学确实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学思想。不过这个被称为“博厄斯革命”的时期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理论方面,也就是说它缺乏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而社会人类学的应运而生恰恰用功能主义弥补了...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封建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化,突出表现为商品经济观念的加强①。民营工商业较前代明显发展,土地占有方式以“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标志,中古田制至此终结了。经济发展呈现出“私化”过程的倾向,反映在“国”与“民”的关系上,则是国家对经济事务强制干预力量的逐渐弱化(并不排除一个时期人为地强化),和民间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在这一时期,富民的呼声渐趋高涨。自孔孟、荀子、司马迁等人而降的广义富国论道统(含富民思想在  相似文献   

15.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6.
劝学     
骆雯萱  孙春凤 《生存》2020,(7):0228-0228
荀子子说: “学不可以己。”思是说,人生在世要不停学习。荀子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突出的价 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吕氏春秋》的主导倾向是以道家为表,以儒家为里,综合百家而形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了该书的言意观,指出其:(1)表面上接受了道家“言不尽意”论,但实质上继承了儒家基本肯定言意一致因而言可尽意的论.点;(2)维护了老庄“至言去言”的思想,并给以政治化的改造与阐释;(3)继承庄子的“得意志言”说,提出“知意舍言”论,但哲学上比庄子浅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晚年是他一生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与马克思整个一生的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因而不能说马克思的思想有过什么“断裂”。我们对人类学笔记的研究必须与他以往的思想柑联系,笔记中的思想是他以往思想的继承和合乎逻辑的发展。文章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评介;论述了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兴趣即研究人类学的原因,认为马克思晚年研究人类学著作有着更宏伟的目标,这就是根据实证材料科学地说明(?)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阐明西方社硷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东方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前途。  相似文献   

19.
曹正汉 《社会》2023,(5):22-55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改革理论,即在郡县制的框架内引入封建制的自治原则,形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混合体制。对于这种混合体制论的意义,当代学者通常把它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或者视为地方分权论或“地方自治论”,认为其目的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平衡。本文的观点是,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不只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也不只是地方分权论,还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矛盾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统一而治殊”。本文的目的是论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探讨“统一而治殊”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来源及其实现机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刘党库 《唐都学刊》2012,28(5):12-15
以王宏撰两次理学答论为主要线索,以理学范畴的逻辑先后为次序,分别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加以探讨,可以发现王宏撰理学思想之真趣。王宏撰理学之本体论属理本论。就理气关系而言,他认为“理气本一”,反对“理能生气”说。工夫论方面,着重探讨了王宏撰的“格物”论。其“格物”坚持朱子“即物穷理”说,反对“格去物欲”说。王宏撰是明代关学学人中既坚持朱子而又修正朱子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