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进一步凸显了"软权力"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保罗·肯尼迪对"软权力"说的质疑依然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量化的诠释体系而把"软权力"说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衔接起来;或者通过对"同化性"权力学说的深入阐释而重新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中国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使中国学者更为重视"软权力"问题,并且应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率先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舞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理论"都在其上有着精彩纷呈的表演.但就对国际关系实践的影响力而言,自由主义、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无疑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三股思潮.从本质上说,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本国际扩张的理论体系.虽然自由主义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对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重视,一直是自由主义阵营的一个基本共识.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创新以及扩大对实践影响的机会,"软权力"理论以及"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提出及传播即为典型.自由主义的理论创新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法学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虽然其中存在的瑕疵我们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权力模式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权力模式形成于行为体间的互动关系之中,特定的权力模式,建构起国际行为体间特定的关系形态,从而实现了国际体系中权力与生产性要素的分布态势与流动模式。无论是宏观体系运行的态势还是微观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对权力模式的理解与分析都可以成为透视国际政治迷局的重要的理论钥匙。在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中,传统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根深蒂固的冲突传统与零和观念相对接,在权力来源、权力归属、行为逻辑与体系效应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有关权力模式的假说和论断。新自由主义以制度为中介、建构主义以观念进行逻辑推演,构建了行为体间新颖的权力形态。虽然它们在行为体的界定方面各有侧重,但都将结构(或体系)视为一种宏观抽象的背景性因素,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体系的根本属性,即将体系看做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政治过程、观念过程与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4.
1990年约瑟夫.奈发明了“软权力”一词,并于2004年发表了一本新著《软权力: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成功的途径》,然而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软权力概念,也不曾解释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功能。软权力的关键性要素是对他国的说服劝导,并需要对他国的利益和利害关系做出响应。硬权力无法维持国际领导权,因为它把其他国家视为异己,是一种消耗性权力。软权力是可持续的,并且需要对国际关系做出应答性处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机制论已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最早始于美国,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国际机制理论发展,其研究也受到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影响,难免打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范式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软权力"的消长及当代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标(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以下简称"郑"):"软权力"概念最早由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 r.)于20世纪90年代初明确提出.一般认为,国家"软权力"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硬权力"而言的.国家"硬权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国家"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向心力.一个国家的硬权力和软权力同等重要,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只有在"软权力"和硬实力同等强大的情况下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7.
余南平 《中国社会科学》2022,(12):120-137+202
国际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由于缺乏全球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难以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国际权力变化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体现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分工组合,承载了全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的表达。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与分工推动了迥异于“国家全产业链”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形成。具有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理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以规模、枢纽、位置、参与度、关键节点和链主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权力形态。通过实证观察研究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变化动态地以网络适应度来形塑国际权力,大国将为争夺全球价值链枢纽与链接而博弈和竞争。  相似文献   

8.
综合国力研究始于西方,属于西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中权力(power)理论的一部分;中国综合国力问题的研究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已经与西方相关理论体系分道扬镳而自成体系.这是一种学术的自觉和创新,但也存在一定的学术失范和对西方相关理论的承接不足,因而缺乏国际学术对话.追根溯源,比照差异,有助于这一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概念与"软权力"概念有着同出一源或者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但它们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目标对象。目前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有较大提升,然而国际"软权力"并未同步增强。在总体上,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偏于"内省性"发展,缺乏勇于追求国际权力的"外向性"特征。"软权力"的目标指向是对国际权力的追求,关键是采取非强迫性的"吸引"或"说服"的方式。在国际社会现有逻辑和语境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法回避国际权力问题。中国的外交事务不应仅仅对西方立场作出被动回应,而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自己的"价值立场"、"话语系统"和"公共产品"。在新世纪,国际权力的转移给既是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谋求国际权力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仅仅专注于或满足于"文化软实力"诸项指标的提升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充分的"他者"意识、占领时代"文化制高点"的勇气,以及不断提高对外"说服力"的举措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机制论已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最早始于美国,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国际机制理论发展,其研究也受到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影响,难免打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范式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理论主要有人身关系理论、权力理论和公平理论.中国《民事诉讼法》有关国际民事诉讼管辖的规定主要体现了权力理论,而对公平理论则较少关注.因此,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应规范立法术语,明确区分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和国内民事诉讼管辖权,并在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条文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公平理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是一位早期的现实主义者。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要影响在于现实主义思想及应用理论———边缘地带理论。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42年出版的专著《国际政治中的美国战略》一书中。斯皮克曼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虽然“权力有一个坏名声”,但“脱离权力的政治观念和理想几乎很少能实现其价值”。强调权力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他还推断说,在女人裁缝行业圈子里,其角逐程度不亚于国家之间的较量,权力总是生活中的现实。因此,国际政治学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建立、维持、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敏感性和脆弱性是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这部著作中提出的一组重要概念.这组概念构成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中的核心评判体系.长期以来,国内研究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甚多,但专门针对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研究却较少.因而对敏感性和脆弱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析,提出二者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软力量”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本文对其进行语义、语用与语境的分析,并按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话语转换.软力量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实际,辩证吸收约瑟夫·奈的合理思想,并在价值观与操作等层面认真研究、精心布置和细心安排.  相似文献   

15.
在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早期他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其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特别是他对"权力"概念的阐发直接成了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对其现代性有更深地理解.所以对吉登斯"权力"概念进行深度的解读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从来不缺乏合作现象,但是一涉及到权力,却鲜有学者对"权力阻止合作"这一论断提出质疑。实际上,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即使从追求自身权力最大化(或相对优势)出发也能导致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前沿问题,对于国际法的遵守问题的研究直接启发了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理论,并为国际制度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同时,对遵守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重塑国际法的基础理论,因此,西方学者对于国际法的遵守问题的关注,代表着新兴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理论交叉学科新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8.
刘骞 《兰州学刊》2006,(12):55-57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从其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诠释。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只有在权力均衡过程中和霸权存在的前提下,国际合作才有可能发生;自由主义学派接纳了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但这一学派却认为通过制度协调可以有效的缓解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信任,促进国际合作的发生;建构主义者颠覆了无政府状态是先验给定的假定前提,认为国际合作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国际合作的发生取决于行为主体之间的彼此认同和共有知识的多少。比较西方主流学派的国际合作思想对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为什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迄今在认识上仍存在不到位、不准确的现象.本文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和整体进步;二是有助于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三是有助于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规范性、解释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张静 《学术论坛》2005,(6):59-61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以对西方国际关系学说的本源性思考为逻辑出发点,引出国际关系这一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并客观介绍各自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分析各种理论流派的内在相互关系,展示出该领域非线性的理论发展图景.这本论著以深邃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涵盖内容的广度和引用原生资料的详尽程度吸引了国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被誉为探索西方国际关系"精神的历史"的经典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