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秦汉时期羌人形成许多部落联盟,戎、氐、羌作为同一个族系,他们主要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狩猎,对青海高原的畜种培育,开通道路,制牛皮船,架铁索桥,作出了许多贡献。两汉政权在青海开疆拓土,汉代名将赵充国曾在今天的青海湟水流域实行屯田,大批中原先民迁徙到青海东部地区,中原地区的二牛抬杠,  相似文献   

2.
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实体。青海地处高原,历史上又是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一直缓慢,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历史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战国秦汉时,就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但青海的城镇出现较晚,迟至西汉时期,才伴随着西汉势力的西伸而出现。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河涅地区芜人的统治,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郡县。郡县的建立,也意味着同时修建了一些边防城堡。如破羌(治今青海乐都老鸦城)、允吾(治今青海民和县暖治沟一带)、安夷(治今青海平安县)…  相似文献   

3.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族人民之间的饮食交流,大大丰富了各民族的饮食生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早在遥远的古代,创造了光辉草原文化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和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匈奴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食畜肉,饮“湩酪”(湩,音种,即乳汁),但也吃粮食,这些粮食大都来自中原地区。生活在祖国东北部  相似文献   

5.
辽朝是契丹人于十一、二世纪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在它的境内,除契丹和汉人外,还有渤海、室韦、女真、突厥、吐浑、党项、小番、沙陀、奚、霫等民族。因此,对辽朝内部各民族历史的认真研讨,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对辽代奚族社会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吐谷浑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吐谷浑的迁徙原因多样,但大多与吐蕃的战争有关,几乎每一场战争过后,都有部分吐谷浑人迁至唐朝的边州或境内。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以文献为依据,从史实出发,对唐代吐谷浑族的迁徙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唐代使者接待礼仪主要包括唐朝对边疆民族使者的接待礼仪、边疆民族对唐朝使者的接待礼仪两个方面。这套礼仪制度是唐朝为了适应其与边疆民族的不同关系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规范唐朝和边疆民族的关系,它是唐朝边疆民族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阿柔部落是青海藏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部落。据史籍记载,阿柔部落原本是藏族四大姓氏“嘎氏”分支“穆擦嘎’’支系,世居大博国(即吐蕃)三大区域之朵迈迪乔喀(意为“安多马区”)①。历史上,阿柔部落的分布随着部落的迁徙而不断发生变化,至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果洛州境内的藏阿柔部落、迁居河南县境内的藏格玛等部和祁连县境内的阿柔主体部分。根据笔者调查,  相似文献   

9.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87-88
<正>西藏与中原地区之间虽然很早就有往来交流,但两地大规模、持续性和组织化的交流互动,直到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后才得以深入展开。这条由唐蕃双方共同经营、沟通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与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的官方道路系统,就是唐蕃古道。它的开创对历史影响之大,可谓唐代版的雪域高原“天路”。从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材料来看,唐蕃古道应该是由主线、辅线和众多支线组成的路网。它不仅是唐蕃之间的交通路线,也是沿途各区域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10.
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据1990年统计,全国有12212人,甘肃境内有11069人.一般认为保安族是中国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保安人原居青海省同仁地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先后迁徙来甘落户.所谓“保安三庄”,系保安人颇具传统的历史名称,原故地青海同仁有“保安三庄”,今甘肃积石山又有“保安三庄”——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住地名称的传留,保存了不被文献记载的保安人的民族历史与形成的某些根据.  相似文献   

11.
蔗园人是汉族平话人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中原一带迁入广西境内的,由于这一族群特殊的迁徙历史,使得迁入后的这些汉族族群与当地民族、族群相比有了自己的特点,在笔者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蔗园人的主要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安多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马贸易同中原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安多藏族部落同中原地区十分兴盛的马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安多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巩固了边境防务。  相似文献   

13.
隋帝西巡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巡视青海的帝王。隋朝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至炀帝时,社会呈现繁荣的景象,为开疆拓土和扩大加强与西城及国外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然“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阻遏,故朝贡不通。”虽突厥此时已势微,吐谷浑正雄踞青海,东起鄯州,西连鄯善,屡扰丝路商道。大业初年,吐谷浑攻张掖,长孙炽率精骑五千击走之,追至青海而还。张掖是内地通西域的要冲,丝路上的重镇,吐谷浑屡攻此地,自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青海都兰出土的两件舍利容器--镀金银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中唐以来中原地区瘗藏的舍利容器--金棺银椁的研究,认为都兰出土的镀金银棺来源于中原.舍利信仰最初产生于印度,但在佛教的初传过程中受到了各地本土文化的影响,唐代棺椁式舍利容器的形式与印度本土传统相异,是由粟特人传播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纳骨器和中国传统棺椁形式结合而成,这种形式的舍利容器后来随着汉藏文化的交流又传播到了吐蕃.  相似文献   

15.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结成了亲密的兄弟友谊,同时使民族文化亦互相影响。表现在语言上不仅汉语对于各少数民族语言产生较大影响,各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藏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本文仅通过汉藏语言比较分析,就青海汉语方言的一些语法现象作一些说明。“宾一一动”句式“宾——动”式是青海方言的一种基本句法格式,它不象在普通话里作为“变例”出现。所谓基本句法格式,首先是说这种格式应用的范围极广,概括的句子极多。陈述句如:毛…  相似文献   

16.
石硕 《中国藏学》2012,(2):33-39
文章以吐蕃时期、元代和明代三个时期为例,分析探讨了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流动的途径、方式、规模及其主要特点,同时对三个时期藏人向中原内地流动同西藏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西藏历史的每一个大发展时期,以及其社会整合的重要转折时期,均伴随了藏人向中原内地的大规模流动。而藏人向中原内地的大规模流动过程,均给西藏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转折和重要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是清代的一大政治问题。康乾年间,边疆民族问题比较突出,清政府多采用武力手段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同时,清政府还采取安置少数民族的办法缓解民族矛盾。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康乾时期从青、新、蒙地区安置过来的。乾隆年间,凉州甘州肃州少数民族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本文试就凉州甘州肃州少数民族的成份、分布、生活及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8.
论明代对西北边陲重镇洮州卫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西北,河湟洮岷地区都属于战略要冲。在历史上它们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周围地区具有显著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在明一代,地处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洮州卫就尤为突出。此地西控诸蕃,东毗中原,北蔽河湟,历来为秦陇藩篱,西北边陲重镇之一,是中原通往青、川、藏的交通孔道,也是藏回汉各民族商业贸易往来的商埠,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所以,历史上曾先后成为吐谷浑、吐蕃、党项、(口角)(口厂斯)罗与中原王朝长期争夺的地区之一,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在此弹丸之地曾献演过震撼一时的壮烈史剧。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唐代为例对使者在边疆民族管理体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我们应该用“使者”而不是“聘使”来称呼这些负有特殊使命的官员;这些使者因为其使命的不同可以分为册封和册立吊祭使者,安抚、招抚和宣慰使者,宣谕使者,责让使者,朝贡使者,朝见使者,和亲使者,求请使者等诸多种类,是他们通过其活动在密切着唐王朝和边疆民族的关系;使者由于有着特殊的身份,是唐王朝边疆民族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者的研究涉及到民族关系、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但目前关于使者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女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当他们分布在黑水一带的时候,“夏则随水草以居,冬则入住其中”。“喜耕种,好鱼猎”,猪、羊、鸭和乳酪是其喜爱的食物。金国建立以后,先后与辽和南宋有过经济文化往来。特别是女真进入中原和汉族交错杂居以后,他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四时节序,皆与汉同。女真上京会宁,“燕(宴)饮音乐,皆习汉风”,中原地区的上元灯节等习俗,亦为女真所吸收。南宋的茶叶,在金国境内“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