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2.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4.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需要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深刻的科学分析.但是,现有的一些论著,大多是仅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而未能兼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角度,揭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我认为:经济体制的演替和经济运行方式的递嬗,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关系发展阶段的准确表现.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笔者试从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原理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多元化结构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起,至今已波及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已成为目前东、西方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般说来,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有两  相似文献   

7.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无疑的。不过,习惯上把这一规律的实现形式,理解为新生产关系总是发生在旧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环节上。出于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发达国家中,比如在我国的建立,有二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认识以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主张在这些国家中首先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代,中国的托派就持这一观点。这种认识,早已被历史事实所粉碎。一种认识则以为,这是可能出现的,但是,这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而并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实现的一般形式。这种认识仍然不能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内在必然性。本文要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十规律的一般实现形式,恰恰是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8.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有两个方面: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各种社会形态的共同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各个社会共同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立在对这一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对这一规律在各个社会的具体表现的阐述,也是对这一  相似文献   

1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双向矛盾运动,决定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管理体制与经营方式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企业活力能否充分发挥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真正具有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內部条件,即企业致力于内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他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经济哲学 ,是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它研究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平衡与不平衡。它是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 ,在本质上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我国的改革 ,归结到一点 ,无非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围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等问题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这些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许多观点还只是限于传统、抽象和简单的分析上,未能对生产关系整体及内部变化的规律作进一步的揭示,没有重新确定生产关系调整的重点,限制了生产关系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为了使生产关系的整体和内部各个层次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三要素较好地联接,必须认真研究生产关系变化的规律和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但是长期时期来,我们对这条规律的认识基本上还只停留在定性的阶段。仅仅以这样的认识来指导实践,难免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这条规律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不仅作定性的研究,而且作定量的研究,无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设,抑或对于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和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真正地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说是从一个根本方面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讨论生产力性质问题的一个主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是对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什么是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类问题的讨论,对于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如何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从生产力理论上去认识这场变革,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异决定既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总是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外在形式,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区别于过去那种僵化的模式,又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更加生气勃勃。 社会主义的改革之所以是必然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9.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的剖析要阐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阐明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要对构成这一规律的基本要素、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等进行一些剖析。(一) 对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所谓生产力,就是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生产力表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条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实践表明,仅仅从一般的角度去谈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已经难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问题了。只有具体地把握生产关系的不同层次和生产力的质和量,并进而探索生产力的质和量对生产关系不同层次的具体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