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我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便利条件,常有机会与老同志们探讨学术理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一次在谈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多么需要人才时,一位老同志向我推荐了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他说:“新时期要有所为,不可不读上海《人才开发》”。他并送给我两期《人才开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仅这两期《人才开发》,就使我头脑豁然清新,获益匪浅。两期中的篇篇文章都激起了我思想的波浪。  相似文献   

2.
读《王蒙诫贤侄》□娄世卓王蒙是大作家,大名人。其称之为贤侄的是一位老友之子。“老友之子未及而立,最近就任副县长之职”,可谓之贤。王蒙应老友之命,给贤侄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新乡日报》转载时题为《王蒙诫贤侄》(摘自《四月泥泞》,海天出版社出版)。我...  相似文献   

3.
赵启正: 庆祝《人才开发》杂志11年了,很高兴。 《人才开发》杂志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全国许多人才类刊物,办不下去,垮掉了,但我们仍然活着,而且办得很好。 11年前,当时是在组织部老部长叶尚志同志主持办起来的。那时候的问题很简单。到底存在不存在人才这个概念?当时常说要做螺丝钉……今天没有疑问了,当时是有疑虑的。现在社会进步,不只是需要人才,而是急需人才。东南亚金融风波,对东南亚的经济打击很大,货币大幅度贬值现在感到很凄凉,企业家,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家都很紧张。某国有位先生对我说,我胳膊麻了,腿也不行了,怕是脑溢血,我说他  相似文献   

4.
1999年,我中专毕业后,四处求职无门。走投无路的我,决定订些科技报刊,期盼能从科技的海洋里找到一条谋生的路。 几年来,我订了《人才开发》、《农村百事通》、《农村新技术》、《湖北科技报》等二十多份科技报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获得了适用于我的致富信息——“风刻法”石刻工艺技术和瓷像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5.
读者信箱     
我是《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的一名长期读者,对于这份不属于纯娱乐性的人物杂志,有一分特殊的兴趣。刊物始终坚持推出中外各类成功人物,兼介绍其经验,使这种中外交流具有丰富性。也鼓励国内的有志之士努力成为国际人才,这很有必要。现在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追求高层次、高品味的杂志越来越少。编辑同志们能够坚持这种正确的出刊原则,很令人感佩,希望你们能克服困难,使《国际人才交流》杂志越办越好,不断发展、壮大。(北京)王晨我订《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很长时间了,自去年改版以来,杂志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面前,使人耳目为…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在一次报告会上见到一位老友,40多年前,我们都是北京一个中学的学生,他比我大两个年级,现在是香港一所著名大学的老师,应该是有所成就的。一番叙旧之后,聊起了他最近应内地之邀,准备做一个消费问题的研究。我对他说,能否先给老学弟提前分享一下你的成果,不过不能太数字了,要让我这个门外汉能听懂。  相似文献   

7.
爱泼斯坦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我曾经连续8年为他拍照。从镜头里看爱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接近爱老时,我才深深感到,他是那么慈祥,那么普通又那么伟大。一位老记者对年轻记者的肺腑之言2001年在友谊宾馆一次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人才交流》的记者,请爱老签名留念的同时,又请爱老对年轻记者提点希望。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赶上祖国的发展时期,也应像战争年代一样,深入到前沿才有感受,要有创新,更要有追求,把它们和谐组合起来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我虽然不是年轻人了,但爱…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迎接“三年大提高”的日子里,迎来了《人才开发》创刊100期,可喜可贺。作为这份杂志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似乎对这份为广大人事与人才工作者所关注和喜爱的刊物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为,我所知道,《人才开发》从创  相似文献   

9.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40年,有幸结识了医学界的许多著名专家、知名人士。鼎鼎大名的顾恺时教授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说他突出,是因为他的医术、医德实在不同于一般,还因为我与他交往很多,就各种话题常常促膝恳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可称为莫逆之交。正因为他关心人才、培养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聘为我社的顾问。  相似文献   

10.
叶尚志同志的又一本新著《人才问题新探》就要问世了。做为共同投身新时期人才研究的同事和亲密朋友,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如此重要,所以许许多多党的组织工作者、人事干部在人才学刚刚诞生之际就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关心和投入人才研究,叶尚志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当时,他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任常务副部长,他从延安抗大起就从事组织工作,并从事党政、党校、高校领导工作,长年积累经验丰富,且敏于思考,擅长文笔。在他的影响和领导下,上海较早地成立了人才研究会,他担任会长。同时他又是中国人才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常伏案于灯光之下振笔疾书,奔赴于大江南北演讲鼓动.他出版过多种著作,这厚厚的一叠文稿便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刻苦探索的结晶之一。从书稿的目录读  相似文献   

11.
我和《人才开发》是有相当深的缘份的。 提起《人才开发》,首先想到的是刘经纬老师,我从内心对刘老师相当敬重。刘老师虽无什么惊人之作,但在提携人才学界后人方面却是肯下功夫的,也是我在全国人才类刊物中这方面感受最深的老编辑。那是90年代初,我刚到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所工作,出于对人才学的酷爱,我想把全国研究人才学的这一帮学界新秀串连起来,组成“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研究专委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富国安邦,保护社稷,都是国家领导的头等大事。人类在治理国家的漫长过程中,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人才学更是近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国的社会主义步入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改革开放的年代之后,我的老友叶尚志同志和他的同仁于二十年前在上海创办了《人才开发》这份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与锤炼的期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叙述和探索着当代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才的成长道路与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人才学的实际研究和理论建树的逐步形成和日益丰富,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听说欧文·斯托伯格先生从事过多种职业,便冒昧地问他算不算是一个教授、地理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对此虽然谦虚,但似乎又不置可否。他对他的人生个性毫不掩饰,对我们像是一位久违的老友,亲切、风趣,滔滔不绝。于是,我们在极痛快之中完成了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上海期刊的新品种增加不少,市场竞争的力度强多了。优胜劣汰的生存大环境推动刊物质量的提高与经营管理的改进;若是跟不上潮流就会站不住,不为读者所接受。《人才开发》能够长期坚持出刊,并且在1995年伊始,改革版面,刷新内容,紧赶上去,作为一个先前的老编辑,我感到欣慰。 创刊之初,我们就指望《人才开发》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觉。在版面处理上创造自身的风格,在栏目上做出自己的设计,深信唯有多元多向的编辑思维,才能造就一家内容丰富的刊物。杂志最怕单一,单一就会枯燥,乏味,没生气。 我们相信新鲜感觉来自读者与作者,要聆听读者之声并把它亮到最显眼的版面上去。我们相信要拥有一个作者群对一家刊物是最重要不过的事情,发挥作者的群体效应才能造就一本出色的刊物。编辑工作的幸福时刻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发现  相似文献   

15.
退休情怀     
一年前我退休时,按规定单位只给订阅一种报刊。订什么报刊,由自己选择,当时我们选订《行政人事管理》有的同志说:退休了,把身体搞好就行了,还订《行政人事管理》有啥用。当时我笑了笑说:习惯了。习惯了,这简单的两个字包含了我与杂志多少难以割舍的情怀。说实在,...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作为《人才开发》,要在刊物林立中求得发展。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导、各级领导用才的参谋,我认为,今后在贴近读者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反映要“快”。就是说,刊物要紧紧围绕“向导”、“参谋”这个主题,紧扣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人才实际,紧跟时代脚步,及时刊登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开发等问题的探讨上更要结合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求深,  相似文献   

17.
敬意和建议     
《人才开发》杂志是我认真阅读并保存得较齐全的重要刊物之一。因为人才问题始终是我在上海采访报道的重点。这本杂志给我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去年夏天,我到淮海中路622弄7号《人才开发》杂志社联系工作,发现杂志社不在上海社科院的大楼里,而是在院内临时搭建的硼屋中,走进去没说上几句话就闷热得受不了。当时随行的驾驶员也受到感动,建议我写写这个编辑部的艰苦工作精神。报道虽然至今尚未写成,但编辑部同志的敬业精神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从此,我更加珍惜这份杂志。  相似文献   

18.
在选用人才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就拿“以貌取人”来说,自古到今也不知委屈埋没了多少优秀的人才。《三国演义》中庞统就因为“其貌不扬”首先被东吴的孙权冷处理,继而没有录用打发走了。刘备一看庞统长得根本就不像个小凤凰,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的“卧龙”没法比,也安排他去来阳县当了个小县官。至于后来的重用,那是  相似文献   

19.
“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朝诗人顾嗣协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对人才的使用中,用当其才的重要性。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不会有高效率和大发展,但拥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拥有了效率和前途。比拥有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以及对现有人才的分工、组织和分配是否得当。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我不懂得钢铁,但我懂得制造钢铁的人的特性和思想,我知道怎样去为一项工作选择适当的人才。”这正是他一生事业旺盛的“万能钥匙”。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者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懂得拥有了人才才能发展前进的道理,并千方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讲了一个故事:来北京开两会前,我意外发现了一位员工在开小差.上班时间,别人都在认真工作,他却在读公务员考试的教辅书.我没有当面批评员工,但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为了留住人才,公司花了大力气.就拿工作条件来说,不是我夸张,奥克斯员工的办公室,无论装潢还是设施,都可以称得上是五星级的.可我就是想不通,他为什么还要去考公务员?民营企业想留住员工的心,怎么就那么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