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2.
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江流域文化独特,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确保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保护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活态性、开发性、人本性、流域性、联合性,以及保护与教育并重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1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原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入手,到挖掘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其他原则的相关性、保护的原则、保护的方式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多视角地论述了两者的关联性和对于现实保护过程中可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的田野考察、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对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的探索、研究,对传承人的扶植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以及做好传承中的振兴工作,等等.要做好上述一系列工作,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理论认识的薄弱,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概念及其基本原则认识模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有关"非遗"保护的一些提法与"非遗"观念和基本原则不符、对"非遗保护"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对"非遗"保护主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等问题,亟待遵循保护理论及原则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8.
日本民俗学会机关刊物《日本民俗学》每隔几年刊行一次"研究动态专号"以总结日本民俗学会的最新学术成果,确认学界当前的问题所在,从总体上调整其努力方向。日本民俗学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兴起于1997年,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俗学者参与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之中。本文是才津裕美子在《日本民俗学》"研究动态专号(2003—2005)"上对日本民俗学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所做的第二次综述。尽管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基本是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规定下的政府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但作者始终围绕着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等基本命题展开评述,并通过"模型"、"价值"、"心意"等概念,从日本民俗学的理论—经验立场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当前世界性的"文化实践",具有学术的深度并突显了文化实践中的学者身份及其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在立法规范上存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上的不足,在保护实践上存在过度商业开发、传承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当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进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并构建其相应的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多维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及如何开发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不可否认,到遗产地旅游是读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度的、非正常的旅游开发大大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将人们追求“真民俗”的“文化体验”变成了“伪文化”的“形式经历”,并直接导致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与整体性的破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让“形式经历”回归到“文化体验”的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