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郑是周代分封制度下立国最晚的一个诸侯大国。在东周时期,郑虽然算不得列强中的巨擘,但由于它地处中原要冲,又有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发展,所以亦曾称雄诸侯于一时,而且绵延国祚,令诸侯不敢小觑。考察郑国的政治发展及其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东周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意义。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郑的立国与西周末年的动荡不安很有关系。郑国始祖桓公友是周厉王少 子、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世本》 有“桓公居械林”(《史记·郑世家》索隐引)之说,故郑当初为宗周畿内之国。《史记.郑世家》说郑桓公“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据《国语·郑语》,知郑桓公为周王朝司徒在幽王八年(前744年),是时距西周王朝覆灭已经很近了。幽王  相似文献   

2.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3.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周王室太史伯为郑桓公策划东迁虢、桧之谋,郑桓公遂东寄帑贿于虢、桧十邑,为灭桧东迁郑国建立了桥头堡;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前772年)时,郑桓公袭桧而取其地但未灭其国。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桓公死于骊山之难后,其子武公继续伐桧,鄢(邬)、弊、补、舟、依、黑柔 、历、莘(华)诸邑相继失守,桧国遂亡,时当周平王二年(前769年)。此年,武公遂从郑东迁其国于桧国故地新郑。《诗·桧风·羔裘》、《素冠》均为武公灭桧后所作,故其以“亡国之音”为主调。  相似文献   

4.
《多友鼎》之“多友”近年陕西出土的《多友鼎》,以其记载了西周与(犭尹)狁的征伐关系及一些重要的出场人物和地名,受到文物界和史学界的重视。在考证和讨论中,人们对该鼎的主人——“多友”,亦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认为是郑桓公这一讲法已被否定以外,同样认为是私名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李学勤认为是“两个字的名‘多友’”,张亚初则谓之“多友多,应该就是……殷代的多氏”,即多为氏,友乃其名。张氏举卜辞多见“妇(女多)”,及“戌多目(贻)执”一辞为其殷代即有多氏  相似文献   

5.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叙述文本,讲述了庄公兄弟二人为王位而反目成仇的过程。《左传》评价"兄不友、弟不恭"的伦常失序是事件的起因。后世评论多以此为据,而忽视兄弟二人的母亲武姜的政治力量。清华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塑造出颇具政治谋略的武姜,综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借助历史重演解释理论分析可知,她与庄公多年秘而不宣的政治角力,是郑伯克段叙述中的内隐的政治背景。庄公借助边父、祭仲等人的长久筹谋,因势利导,驱逐共叔段、拘禁武姜,避免郑国内乱,为国家兴盛谋求发展空间,但他养骄长恶,一贯以满足个体私欲来豢养王室及其近属,为郑国埋下内乱的祸根。  相似文献   

6.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7.
一、为郑庄公辩诬春秋初,郑国东迁,靠着跟商人的合作开发,迅速崛起。郑庄公承桓、武初创之业,平定姜氏和段的内乱,维护了统一之后,向外发展,伐陈、宋,败北戎,入许国,救齐国,最后连周桓王也被他打败了。这是春秋时期新兴诸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历史学家盛赞...  相似文献   

8.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首篇。对郑伯,似乎早有定评,但历来评价不同。其中,肯定郑伯者少,否定郑伯者居多。《古代汉语》认为《郑伯克段于鄢》“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王力主编·上册·第一分册·8页)《古代散文选》认为:郑庄公同姜氏和共叔段之争是“骨肉相残”。“写郑庄公与共叔段的  相似文献   

9.
许禾钢 《社区》2009,(35):33-33
公孙阏和颖考叔都是郑国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和郑庄公同族,长得高大英俊,一表人才,号称郑国第一美男。这一点.有孟老夫子的话为证:“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颖考叔为郑国颍谷(今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疆界),干练老成,忠勇威猛.  相似文献   

10.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依靠母亲姜氏,阴谋篡位。他在封地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引起郑国大臣的严重不安。郑大夫祭仲劝庄公及早下手,以除后患。庄公认为共叔段暴露的还不够,时机不成熟。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让共叔段再暴露暴露,不要着急,再等等。不久,共叔段准备好了,打算向郑都城进攻,姜氏也准备从内部策应,推翻郑庄公。庄公认为时机到了,派人率二百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也乘势起来反对共叔段。最后,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国去了。“义”:正确合宜的道…  相似文献   

11.
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叙事简要生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读解《左传》,需要立足坚实的文献资料,纵横贯通,且以现代学术眼光,融会新知,抉示其丰富的内蕴。郑庄公是春秋五霸出现之前的一代英雄,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东迁之后新郑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郑庄公在历史演进中的对内、对外策略,彰显出复杂的政治环境、礼崩乐坏的文化现实以及人性的多样复杂性;也正是郑庄公之文化性格,使郑之强盛,及身而衰,失去历史的机遇,沦为附庸而艰难自保。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系年》揭示了有关郑国的重要史料。幽王死后,郑国依从携惠王势力。随着诸侯在“周亡王九年”倒向平王,郑武公又因娶申侯女成为平王嫡系。大国争霸下的郑国,成为被拉拢的对象。郑国的态度不仅造成了晋文公之后秦、晋关系的恶化,还引发晋、楚之间的多次战争。郑繻公时期,郑与韩、楚等时有交锋,因与楚的战败导致内乱发生。这些资料既可补充古史之缺,又可纠正文献记载之谬,对研究郑国历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左传·桓公五年》(前707年),陈桓公鲍卒,陈内乱,文公子、桓公弟佗(一作“他”)杀太子免而代之,是为厉公,杜预注以为佗亦名五父。《史记·陈杞世家》云:“厉公二年(前705年),生子敬仲完”。敬曰谥,仲曰字,完曰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云:“陈人杀其(宣公)太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陈杞世家》言之较详,云:“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  相似文献   

14.
郑武公灭桧年代补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遂东寄帑贿于虢、郐;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前772年)时,桓公袭郐而取其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后,桓公之子武公继续伐郐夺邑;周平王二年(前 769 年),郐国灭亡,武公遂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市)东迁于郐国故地———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可见,袭郐而取其邑者为桓公,灭郐而迁郑者为武公。  相似文献   

15.
西周王朝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授权, 即通过审判权之个别授予方式, 而不是建立专门的司 法官员体系来实现王朝的司法职能。 审判权在西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被授权者以王 朝代言人的身份处理争端、 消除纠纷、 团结力量、 控制权贵, 既贯彻了王朝的意志, 也使西周国家的公共权 力色彩得以体现。 不过西周特殊的政权体制与权力配置方式, 又使其审判权始终存在着弱化国家权力的反作 用, 其突出表现是世族政治控制司法权, 继而侵蚀国家权力。 准确认识西周司法模式的独特性, 对于分析 《周礼》 等传世文献与金文资料之差异原因, 进而探究早期中国法律的演进轨迹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京师”本为公刘所居豳地之专名,周初之诗《诗经·大雅·公刘》及西周末期的《多友鼎》《克钟》等金文资料可以为证。及至西周末年,天子所居之宗周镐京始有京师之称,其说始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春秋时曹国之诗《下泉》及晋国铜器《晋公?》铭文可为佐证。东迁以后,作为天子所居的东都洛邑始亦有京师之称,春秋初期的《晋姜鼎》及《春秋》经、传可为明证;清华简《系年》第二章简文两处提及“京师”,学界对其具体地望多有歧说。由两周之际政治形势观之,犬戎寇周后,豳、岐等地处于犬戎控制之下,尚未东迁的周平王要得到东方诸侯拥戴,必须与杀幽王而灭宗周的犬戎势力进行切割,宗周镐京虽经犬戎寇扰损毁,却是最具政权合法性的地方,是以简文“立之于京师”的京师自当指宗周镐京;其后,晋文侯杀携惠王,结束二王并立局面,并与郑、卫、秦等出师卫护周平王东迁以定一统,因其有功而受周王赐命,始得以外诸侯身份参与东迁后王朝政事,与郑武公分政周室,此即简文所说“晋人焉始启于京师”而“郑武公亦政东方之诸侯”,此处之“京师”即指东迁后周王室所在的洛邑而言。  相似文献   

17.
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图霸之君——郑庄公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历来对郑庄公多有讥评责难,这中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见。实际上,郑庄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并体现着春秋初叶这一变革过渡时期的历史风貌;也正因为如此,郑庄公成为了《左传》作者正面肯定的对象。这不仅符合郑庄公的实际,而且也表现了《左传》作者作为一位具有进步历史观的历史家的眼光与卓识。  相似文献   

18.
子产,又名公孙侨(?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出任郑国执政。他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经济改革家、政治家。 当时,我国黄河流域正处於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时期,子产正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代表人物,他对郑国的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等都做了重要而深刻地改革。他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保护山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诗经·郑风·将仲子》篇的诗旨历来多有争论,汉儒谓之为“刺庄公”之作,宋儒以“淫诗”视之,当代学者则多以“人民性”解读此诗。上博简《诗论》17号简对于此诗的评析,证实了《将仲子》篇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史事的影射,简文中的“言”即指庄公之言,“不可不畏”表明孔子对于庄公这种心口不一的“巧言”的畏惧。《诗论》所评代表了孔子时代的道德评判取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受封于周,故称周公。他生活于殷周之际,历经文武成王三代,既是创建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开国元勋,又是稳定西周王朝,促使“成康之治”出现的主要决策人,他还提出许多宝贵思想,超过前人,影响后世。对此,我们都需要认真的评介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