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邦典民俗文化功能及其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择藏族妇女喜爱的邦典为主题,以西藏最有名的杰德秀邦典为个案,简要介绍邦典的种类、民俗文化内涵及功能。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德秀邦典,如何在发展和利用之中保护,使它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能够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相似文献   

2.
秦“属邦”、“臣邦”与“典属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最新出土的秦封泥并结合其他的相关文物,对秦“属邦”、“臣邦”、“典属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探讨,认为“臣邦”并非一确实存在的机构;秦只有“属邦”而无“典属邦”,汉初改“属邦”为“属国”后也未设立“典属国”;开始设立“典属国”的时间当在汉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时“典属国”和“属国”才得到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秦国之“属邦”与“臣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秦国之“属邦”与“臣邦”陈力本文考证了一些关于秦国属邦、臣邦的出土文字史料,指出了一些久被忽视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属邦、臣邦的内涵。认为,属邦应是典属邦所辖的少数民族臣属国而非典属国自身;秦之属邦的设置不会晚于昭王时期,大约应设立于孝公、惠...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既有意识地不同于"文学人类学",也有意识地不同于"艺术人类学",因为"人类学美学"的重心是在美学上,"审美人类学"重心落在人类学上。审美人类学从具体的审美现象提升到美学的层面,这中间有好几个层次的跳跃。最早还是为了广西师大的学科建设,来做审美人类学的,可以说是从边疆、从边缘起步。这段时间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感到"审美幻想理论"对于说明中国经验是一个有效的理论,我想结合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来进一步阐释它,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它。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是生活世界的美学,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表现性"一词来源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中国油画的"表现性"不仅受到古典中国美学对"意向""意境"境界追求的影响,而且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因此现代中国油画创作是基于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本文主要围绕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的审美意象进行剖析,得出审美思想现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日益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进入研究者们的关注视线。本文围绕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中的审美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意象表达、西方表现艺术中的审美意象空间两个方面,剖析出中西方审美思想共同对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表现性"一词来源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中国油画的"表现性"不仅受到古典中国美学对"意向""意境"境界追求的影响,而且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因此现代中国油画创作是基于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本文主要围绕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的审美意象进行剖析,得出审美思想现代中国油画的"表现性"日益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进入研究者们的关注视线.本文围绕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中的审美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意象表达、西方表现艺术中的审美意象空间两个方面,剖析出中西方审美思想共同对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宋婉约派的"倚声家之祖"柳永,其词缠绵悱恻、凄美哀婉,极尽韵味之致,处处凸现着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归纳起来,集中地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美学特征,韵味无穷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是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诗人,也是一位世界性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美学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本文通过对布罗茨基诗学三个核心观点的分析,即"语言即存在"、"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美学是伦理学之母",来揭示其美学思想的宗教情怀和审美乌托邦气质.  相似文献   

10.
廖秀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167-168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给当代服装提供一种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三个范畴:"悟"、"空"、"意境",深入挖掘其中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美学存在四种形态。第一种是审美生态学,在美学的生态化中形成。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勾勒了文艺学哲学基础、主要范畴与命题的生态化路径,呈现了人与自然节律感应的生态审美关系,展开了文艺生态学与人本生态美学的构建。第二种是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的审美化中形成。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在生态系统的审美中阐述了生态美特别是生态和谐的美学规律。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揭示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艺术法则三位一体的生态审美规律。第三种是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在马克思唯物实践存在观的指导下,在中西生态审美理论的中和里,形成了生态存在化与生态审美化一致的理论与范式,成为影响很大的中国生态美学样式。第四种是美生学,初成了由天籁美生场生发的生态美学逻辑体系,力图形成美学新原理,生发审美文化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2.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在审美人类学美学学科这个新的生长点上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表达禁忌(意识形态)的产物,其表达机制及效果需要一个内在的结构模式加以保障,并且具有强大的群体性认同功能.对审美制度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要求,是努力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的必要的和有力的理论尝试和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13.
广西第四届民族美学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4日至26日在宜州市举行。来自北京、广东、西藏和广西区内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12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旅游经济"。大会收到论文引篇。与会专家教授围绕中心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在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美学方法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征、民族审美与民族旅游经济等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认识。一、民族审美意识问题(一)民族审美意识的界定及其特性问题与会学者认为,有关"民族审美意识"概念是八十年代中期现出的,但没有对它作系统论述,一些文献对"民…  相似文献   

14.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取得明显的成就,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皇家建筑中,脊兽不仅数量巨大,且材质高贵、雕刻精细、种类繁多,达到了屋顶脊兽设计的顶峰。皇家脊兽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内涵、形式与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皇家脊兽对现代建筑设计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一男 《回族研究》2012,(4):110-113
本文以生态美学之"家园意识"为出发点对回族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包括回族民间音乐在表演场所和思想内容上的"家园意识",以及原生态乐器所反映出来的"家园意识"。由此可以认识回族民间音乐本质上的自然性、神秘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戏曲发展的系统性专著,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前人评其"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全书以宋代、元代为主要分析对象,既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划定了中国戏曲史的分期,又提出了一些戏曲批评的独特理论。王国维先生将中国特有的美学传统与西方的审美思想相结合,把《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与西方的"悲剧"理论融入到戏曲研究中,从美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批评原则,提高了人们对元杂剧审美艺术价值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是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诗人,也是一位世界性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美学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本文通过对布罗茨基诗学三个核心观点的分析,即"语言即存在""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美学是伦理学之母",来揭示其美学思想的宗教情怀和审美乌托邦气质。  相似文献   

20.
在日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下,重新探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乐记》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产生及消费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其"音由人心生""尽善尽美"、强调音乐对接受者及听众审美及道德深刻影响的观点对今日音乐美学的发展仍然富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