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与众不同的时代,魏晋风度令后代世人无限神往。魏晋风度的审美内涵在《世说新语》这部志人小说中得到了绝妙体现。本文拟从魏晋风度的产生及其表现形式、魏晋风度审美内涵——《世说》中至情至性的人性之美、魏晋风度审美内涵——发现大写的“人”字、魏晋风度审美内涵——礼崩乐坏超脱之余的痛苦四个方面对魏晋风度的审美内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兰亭集序》凭借其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兰亭集》中的诗文及雅集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时代由魏晋玄风所引导的魏晋风度,名士借上巳修禊的习俗在兰亭雅集,而雅集中所创的诗文无不流露出名士的生死之悲、山水之情。同时,士人又浸于服食与饮酒之中,因寄所托,将服食与饮酒作为追求玄冥的途径,留连山水的媒介。最终形成了东晋名士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诗文之"气",及以追求"玄"为核心的书法之"韵"。  相似文献   

3.
《兰亭集序》凭借其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兰亭集》中的诗文及雅集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时代由魏晋玄风所引导的魏晋风度,名士借上巳修禊的习俗在兰亭雅集,而雅集中所创的诗文无不流露出名士的生死之悲、山水之情.同时,士人又浸于服食与饮酒之中,因寄所托,将服食与饮酒作为追求玄冥的途径,留连山水的媒介.最终形成了东晋名士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诗文之“气”,及以追求“玄”为核心的书法之“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传统水利秩序的基本理念是“均水”。但是民间水利秩序会受到权力、宗族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制约。以山西四社五村的用水差序为例,主要分析导致和维护“不均”水利秩序的文化传统因素,也就是礼治秩序当中的“礼”的等级规范性使得用水不均在文化传统上被认可。“礼”的人伦、亲情特征给不平等的水利秩序带上亲缘家族的色彩。还有“礼”要求人们自觉顺应伦理秩序,提倡“不争”的规范也对维护差序水利秩序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5.
阮籍作为魏晋竹林七贤之首,其"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的风骨千年来一直为人们向往和称道。他创作的琴曲《酒狂》狂放不羁、风格特异,充分表现了其忘世虑于形骸之外,寄情于琴酒之间,放浪形骸、借酒佯狂的无奈和沉重,同时也反映出弥漫在整个魏晋时期艺术中的这种狂放及狂放背后的无奈和沉重。  相似文献   

6.
“船货崇拜”(cargo cult)被认为是所谓复兴运动这一世界现象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变体。这种现象是对社会变化所引起的物质和道德丧失的一种反应。这类运动是一种适应性的战略,目的在于取得与个人目标相对应的集团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该秩序将重建参与者的生计和目标意识。必须这样来理解船货崇拜,即: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与社会组织和信仰相适应的;除非条件本身发生了变化,否则这些船货崇拜将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7.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猺、獞、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是被认定为汉族的人群,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以大藤峡地区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相似文献   

8.
鲤鱼崇拜,在中国文化中流传深远,从周朝把鲤鱼作为名贵佳肴开始,经过秦汉、魏晋的神化和推崇,到唐朝以国律形式将鲤鱼奉为国鱼,成为我国崇鲤的极盛时期,随后鲤鱼崇拜便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形成各种民间风俗和艺术。本文从鲤鱼崇拜的发展历程中,探索了它的缘由及文化意义。人们对鲤鱼的崇拜,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鲤鱼崇拜,在中国文化中流传深远,从周朝把鲤鱼作为名贵佳肴开始,经过秦汉、魏晋的神化和推崇,到唐朝以国律形式将鲤鱼奉为国鱼,成为我国崇鲤的极盛时期,随后鲤鱼崇拜便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形成各种民间风俗和艺术。本文从鲤鱼崇拜的发展历程中,探索了它的缘由及文化意义。人们对鲤鱼的崇拜,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农会作为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公民社会培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凝聚原子化的村民个人,唤起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以乡村社会组织形式制约基层政权,防范行政权力对村民利益的侵犯.此外,还有助于协调乡村社会关系,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促进乡村秩序的稳定和谐,减轻基层政权的压力,并建立起农会自身的权威.  相似文献   

11.
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等国家安全力量,是一个国家安定秩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这些最可爱的人们,在灾害面前,在危难关头,经常让人们看见了那第一道曙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梳理二元对立的概念表述入手,提出二元对立思想的核心是一种秩序表达的观点,并借助道格拉斯的洁净/肮脏分类术语,论证了二元对立产生的根源就是秩序与失序之间的对立,或者说是洁净表征的有序结构与肮脏表征的失序状态之间的相互对抗。本文还从洁净与肮脏分别对应的神圣与世俗属性,以及二者共有的表达形式——仪式入手,深入探讨了三种空间场域内洁净/肮脏术语体系所表征的秩序观念。然而,有序与无序之间并非截然可分,失序状态对有序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威胁也普遍存在。因此,维持一个洁净或者说有序的社会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净化方式:起预防功能的禁忌规则和起修复功能的污染净化。  相似文献   

13.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伟大的绘画理论家和画家,他在画论方面有很杰出的贡献,首次在我国绘画史上提出“以形写神”的传神论,成为中国画家千百年来创作和品论他人作品的不变标准,改变了中国绘画在魏晋之前作为附属品的地位,使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放在绘画艺术本身,使中国画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重大变革,由顾恺之“传神论”带来的艺术风貌的觉醒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我最感慨的就是实现了"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才能有改变",甚至把新书发布会开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我相信没有不可能。我愿做沟通的桥梁,请你真实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有改变。如果说,那些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的少数人的错误行为、那些不断抛出仇视和敌对情绪的少数人的言语,可以影响人们对一个群体的印象,那么被误解的那个群体里的多数人的真实形象、还有这个社会里的多数人的正确理解,更应该可以改变人们对一个群体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女性意象这一创作手法,从文学创作成熟以来,就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文学作品里。经过了几代文人对其的改变和优化,这一创作手法在曹植所属的魏晋时期达到了小巅峰。本文主要围绕在曹植作品中,女性意象背后所展现的创作意识和其来源上进行研究。本文在曹植所展现出的女性意识层面,探究他对不同女性意象所含有的不同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受到环境、前人创作、道德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蒙古军攻占沙州、瓜州后,沙州隶属拔都大王,瓜州则被废弃。其后沙州又归属于察合台系诸王的势力范围。元代建立后设立甘肃行省,并在敦煌地区设立沙州路总管府和瓜州,对当地进行管辖。同时,元政府任命出伯家族对包括沙州、瓜州在内的河西西部地区进行镇戍。通过设路置州和任命宗王镇戍,元政府在敦煌地区建立起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元代敦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淝水之战后,被前秦征服的各部落发现了复国的机会,前燕王子慕容垂开始了重建燕国的努力,慕容鲜卑一系先后建立起后燕、西燕、南燕诸政权,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之中.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人类学一直致力于各种人文类型间的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人类学家们对异域文化的探寻、对本土文化的自省,旨在化解各族群间因陌生而造成的误解和隔阂。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类社会首次突破了不同人文类型之间的空间阻隔,为建立“多元一体”的全球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这种科技的发明与创新也给多元文化的并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如何消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悖论,建构起汇聚共荣、“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的课题,也是对其学科存在价值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苏蓉  戴沛蓉 《民族学刊》2020,11(6):48-58, 160-161
禁忌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类型中,其否定性指向一方面可维护社群秩序、确立社群边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破日常生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现实意义。在傣泐社会,禁忌既可以指代被避讳的人或事,也可以指代这种避讳行为本身,被禁忌的对象往往代表着一种反社会、无序、力量与危险,通过人们的正面或负面的仪式实践而被赋予仪式价值。本论文立足于西双版纳曼那寨禁忌现象的田野调查,对禁忌的形式、结构、社会效应及符号隐喻进行分析,理解当地禁忌的实践过程和社会体系间的关系,阐释生发于社会习俗中的禁忌在傣泐社会中如何实现“功能和谐”、发挥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0.
魏晋六朝“杂胡”之称释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杂胡”之称释义问题李志敏认为魏晋六朝“杂胡”的涵义就是混血或混种的观点,在现今学术界颇为流行,并且几成定说。但是详勘有关资料则发现如此释义还存在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几点质疑唐长孺先生于五十年代发表的题为(魏晋杂胡考)一文,(下称“唐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