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语言濒危和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对濒危语言进行传承和保护,也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语言学界对濒危语言进行调查、记录,其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相似,研究内容有交叉,在应对语言文化危机的过程中,人类学与语言学有必要进行学科整合。  相似文献   

2.
藏彝走廊中藏文化的影响与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分区的基础上,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横向比较了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各文化分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藏彝走廊民族与文化格局的主要特点,指出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语支传播的总体趋向,存在着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将藏传佛教因素有机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时,仍从宗教职业者构成、本土语言和宗教观念等层面坚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3.
彭超 《民族学刊》2018,9(5):44-52, 109-110
当代藏族女性散文的故乡书写,一方面富有浪漫的诗意之美,另一方面又有厚重的历史沧桑与切实的现实关怀。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藏地故乡,是一首田园牧歌。宗教情怀下的藏地故乡,既轻盈空灵又沧桑厚重,具有深广宏阔之美。藏地女性散文中的故乡书写显示出历史转型期间当代中国文化寻求定位的矛盾困惑。现代性进程带来生态危机、人文危机,这与原乡宁静和谐之美形成冲突。这导致对历史的回溯重构与现实批判成为藏地故乡书写的两大主题,显示出原乡依恋与现实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根呷翁姆 《民族学刊》2012,3(6):59-63,99-100
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特点反映着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道孚藏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道孚藏族血缘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及其使用特点的综合分析,探讨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死亡,就是指一种语言在一个国家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都市化两种社会因素影响下从安全到不安全的过程.从安全到不安全从而导致语言死亡是一段危机程度各不相同的距离,且语言的不安全不仅只对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也对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甚至还可用于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家语言所面临的英语危机,以及在国家都市化趋势下方言所面临的消亡危机.  相似文献   

6.
早在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 受地理环境、自然和经济条件影响,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习俗文化土家族习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在其居住、服饰、婚娶、生育、节日、丧葬和日常劳动等方面,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过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则带有很大的游乐性质。二、语言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羌语支。土家族有两个方言,即:南部方言(现有4千多人),北部方言(有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语言比较的方法,揭示藏缅语基数词的若干特点.指出藏缅语基数词系统存在不同类型,不同语言的基数词具有共同的来源,而且与汉语也有共同的来源;并揭示藏缅语基数词句法功能和语序的多层次特点.还从基数词音节的数量、位数词的多少、词源关系、构词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藏缅语和汉语的类型学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拉萨市有30多个民族,是藏、汉、伊斯兰、古印度等文化的交汇聚集地.复杂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构成对本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拉萨市多元文化共生具有以和谐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各民族以融入藏族为主;公共场合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以藏语文和汉语文为主;各民族极大地保留了自己的个性等四大特点,并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不免隔阂的状态长期存在,但隔阂将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西南藏彝走廊是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着眼藏彝走廊的大区域,针对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可以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宗教的起因、宗教性与意义系统、宗教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展开对多元宗教现象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孙宏开 《民族学刊》2015,6(2):69-76,122-125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就是要对这一带的藏缅语族语言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学分类的简要情况、分类的依据等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她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光彩夺目、独有风格的文化珍宝。在这里,我们就藏、蒙两族人民的历史往来,看看藏族的优秀文化在历史上如何影响蒙古族的文化发展,而蒙古族又是怎样对待藏族文化的,从而也可以看出藏蒙关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正1986年5月20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国家根据涉藏工作的特殊任务和藏族文化的实际状况成立起来的学术机构,是以我国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以西藏及其他藏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为研究对象,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为己任,职责是"两个服务",即为  相似文献   

15.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7,8(4):35-38,105-107
藏族网民对数字图片、视频、歌曲、影视、游戏和小说等网络文化的喜好使得他们形成了网络文化的使用习惯、特点以及强烈的网络文化认同感.藏族网民在网络文化载体手机化趋势和网络文化消费娱乐化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网民保持着一致性.但在网络文化认同上则表现为更加喜欢选择藏族网络文化产品;更加积极参与到对涉藏网络文化传播内容、方式的肯定、批评和建议中;更加倾向于由藏人自己主导、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强烈希望涉藏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对藏族文化习俗的理解和尊重.网络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在藏族网民心中逐步建立起了网络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龙江省朝鲜族散居区学校就读学生的语言背景调查,发现散居区学校接受朝汉双语教育的学生民族构成多样化,第一语言以朝汉双语为主,校园语言环境以汉语为主,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朝、汉两种语言均持有开放型语言态度。然后从社会经济、语言生态环境、文化心理、人口状况四个方面分析散居区文化生态环境,提出散居区双语教育应立足于当地的语言生态环境,发挥民族学校语言文化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突破散居区文化生态环境束缚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车明怀 《西藏研究》2012,136(6):23-39
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鼎革管理西藏的方式已势在必行。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的遭遇及其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可以看到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同时也给后人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邱熠华 《中国藏学》2012,(2):135-147
文章梳理了以往研究中有关1930年藏尼危机的不同记述,分析了危机爆发的内外因素及导火索。英印政府通过干预藏尼纠纷,试图恢复自身在西藏地方的影响力,莱登拉受派入藏,为锡金政治官维尔1930年拉萨之行创造了条件;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在藏尼危机发生后也派出谢国梁、巴文峻两位特派员,加强了与西藏地方和尼泊尔的关系。文章依据英印政府所派调解人莱登拉的个人传记提供的新资料,记述其入藏之行及藏尼双方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纠纷的过程。同时提出,近代西藏历史研究应重视藏尼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对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族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学习英语之后,他们的母语文化认同及英语文化认同状况.调查表明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族英语专业学生这一群体在风俗、饮食习惯等方面保留、传承了自己的母语文化传统;认同本民族文化身份.同时,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逐渐接受了英语文化中的一些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总之,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及保护方面,对母语文化及英语文化的认同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西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语言富矿地带,以语言种类众多而扬名。壮、汉、苗、瑶、侗之外,尚有许多人口较少但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这些风俗各异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西江流域上,创造了光彩灿烂的历史文化。探讨这个区域的语言分布状况,了解各群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构成,对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