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高效、直观、交互、传播面广等特点,能将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直观形象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进行传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本文从探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契合点入手,结合经典案例分析,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和互助价值.通过项目实践,阐述传统文化传播融入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红色文化,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媒介应运而生,动漫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文化传播载体,是宣扬红色文化的良好通道。本文就动漫中添加红色文化因素的传播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5.
6.
7.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提出,中国人们要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注意两个创字,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将以当前国家政治文化的形势为背景,对粤剧在数字技术之下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文化遗产与电影传媒的联姻是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用新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化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让具有文化科技双重含量的文化电影产品脱颖而出,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影片《大鱼海棠》为例,在对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内容、特点以及影片中神之围楼与福建客家土楼的对比分析之后,深入分析文化遗产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探索电影如何有效地记录文化遗产元素、有效地表达其中赋予的民族内涵,并通过影片内容展示与传播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艺术这个以科技为载体,以人类思维和艺术感觉为导向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2.
天琴是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拨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天琴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传承,近年来又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并进入学校课堂.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新疆,人们使用毡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穿衣戴帽到日常所用,羊毛毡都是新疆农牧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新疆最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花毡和哈萨克族花毡都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传承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现状没有进入全面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阶段,还停留在文字记录、静态图片展示的阶段,没有建成资源种类齐全、可供网上查询的数据库和网络传播平台。提出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策略,即对壮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存储与开发、数字化娱乐设计以及搭建广西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背景下,汝城古宗祠壁画艺术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传统文化艺术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以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为目的,采取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汝城古宗祠壁画艺术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并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政府加强领带,激活主体活力;深挖艺术内涵,丰富传播内容;利用数字赋能,创新传播渠道;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传播效果;依托乡村振兴,实现联动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研究基础,提出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潜力,帮助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许多历史遗迹以及文物,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现代人了解不同时代的钥匙.强化对文物的合理化保护,有利于现代人加强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可客观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我国应加强对文物的现代化保护,既要探寻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原则,也应强化对数字化技术的科学利用,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辐射力,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保护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各个层面.总之,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它的发展借助于数字科技的全面支持.对于艺术而言,它的出现是新艺术的一个跳跃性的起点,它冲破传统艺术,对各门艺术兼容并蓄.它的出现于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敏感的艺术家们借助它对各门艺术元素的兼容并举和数值科技支持的特点,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全新的媒体来进行艺术创作,造就了新的艺术风格样式.本文我们将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并进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介绍和交流.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渠道。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教师根据提前设定的课程,通过相关教材、讲义向学生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由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跟随父母在他乡(相对父母的故乡)定居生活,他们既是当地的“他者”,又成了自己家乡的“他者”。在当下的教育框架下,这种教育的问题在于“他者”失去了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文化遗产的机会,现有的教育既不能有效地进行,也不能根据人民的需求和喜好而定,难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利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和综合运用新兴技术(AR)构建一个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框架,即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全新的研究视角,高校利用个性化学习策略和数据驱动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调整高等文化遗产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文化遗产的动力。该教育框架在广州某高校得到验证,对48名大三学生进行了测试,在模拟的框架中得到启发。营造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环境,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追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定位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