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昆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本策略就是通过制定昆曲人才培养规划,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机制开发文化旅游机制,扩大昆曲的受众人群,运用新媒体等有效的沟通手段,有效地构建昆曲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昆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本策略就是通过制定昆曲人才培养规划,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机制开发文化旅游机制,扩大昆曲的受众人群,运用新媒体等有效的沟通手段,有效地构建昆曲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戏曲曲种,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行腔优美、婉转缠绵、悠远柔漫,演唱技巧注重对声音音量、音色的控制,吐字也十分讲究。昆曲的记谱为工尺谱,能够适应昆曲在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规则,本文将针对昆曲的记谱方式和记谱体系进行研究,以便从乐谱本身探寻昆曲传承的文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戏曲曲种,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行腔优美、婉转缠绵、悠远柔漫,演唱技巧注重对声音音量、音色的控制,吐字也十分讲究.昆曲的记谱为工尺谱,能够适应昆曲在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规则,本文将针对昆曲的记谱方式和记谱体系进行研究,以便从乐谱本身探寻昆曲传承的文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水磨腔”也随着昆曲的发展有着上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在此背景下,了解“水磨腔”的艺术特点,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水磨腔”不仅要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还要将“水磨腔”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水磨腔”走进学校与社会中,本文就此展开对于“水磨腔”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6.
广东粤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单人木偶是我国木偶艺术中一枝独特的奇葩,它以念、做、唱、打一人操之的风格深受国内外行家的赞誉.论文阐述了单人木偶的起源、形式、变革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李娟 《民族论坛》2008,(10):58-59
昆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发展乃至于败落,折射出我国古代戏剧美学的审美追求和大众审美趋向的变化,它的流丽悠远、典雅绵妙及其展现出的超凡的艺术价值也是其他剧种所无可比拟的。本文拟在对古代昆曲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雷倩 《中国民族博览》2022,(6):62-63+132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浸润着精神内涵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滋养着一种古朴典雅、独一无二的园林文化。王维首次把诗书画乐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园林的审美相结合,使园林有了新的艺术高度,王维开创了文人造园的先河。从此,文人追求的意境之美,自然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人在园林漫游,诗情画意便在心中生。苏州园林与昆曲相映成趣,她充满着诗情画意,拥有着别样的神韵雅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渗透着文学语言、舞台美术,戏剧情节的生成,人物的冲突与曲调的悠扬婉转。昆曲的文学之美,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文本都非常杰出。它们有的是戏曲历史上的名角,有的是文学史上的典型。也有人说昆曲像诗剧,你看舞台中的才子佳人,婉转唱腔就像那锦心绣口、才华出众的诗人,念白与唱腔含蓄典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昆曲是百戏之祖,留韵绵长,灵动的舞台表演就像水墨丹青的纵横潇洒。你看那姹紫嫣红的长袖,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挥舞,你听那咿咿呀呀的长歌,在诗情画意中婉转流长,虽无画却成为最动人心魄的妙境,写意的舞台布景,简约空灵,人物与园林相合相生。无花无木之处却让人不禁联想到春色如许,无波无涛之...  相似文献   

9.
在院团改制的背景下,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探索出了培养昆曲志愿者的新道路,与内外部社会资源形成互动群体。探究这一机制的组织形式和创新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资源社会化与市场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木偶戏始于1993年,首先由木偶戏传承人姚连成发起,成立了克拉玛依木偶戏剧团。该戏团这几年曾数次荣获本地和全国的奖项,以姚连成为代表,先后培养了50多位木偶戏传承人。但伴随着影视艺术兴起、传统戏剧受众群体日益老化、木偶戏其工艺流程复杂,有几十道工序,且工序要求很高,难以用现代技术所代替。剧团常作公益性演出,却在后继乏人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传统戏剧的处境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的传承而存在,传承是核心,传承人又是传承的灵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在于,前者传承过程不存在"传承人",而后者的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也就是说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就是关注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未来。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该木偶戏剧团传承人姚连成的生活状况、社会声誉以及传承状况进行考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数据整理与保存,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资讯     
中国文化走入新西兰木偶武术大受欢迎8日,来自中国的知名艺术团体Shanghai Shangwen Martial Arts Academy和Guangdong Puppet Art Theatre在ohn Paul College和Rotorua Intermediate School分别献上他们的“拿手好戏”——武术(功夫)和木偶戏表演,让新西兰Rotorua的学生们感受了一次“中华文化初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研究者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三次搜索名称中包含"昆曲"的微信公众号,对搜索到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分析。本文对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主体、内容呈现和传播活跃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当下微信公众号中与昆曲相关的传播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研究者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三次搜索名称中包含"昆曲"的微信公众号,对搜索到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分析。本文对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主体、内容呈现和传播活跃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当下微信公众号中与昆曲相关的传播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古典日本之象征——能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18日,日本能乐与中国昆曲一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根据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决议,“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年一度进行评选,在全球范围内选出在历史、艺术、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上具有无与伦比的杰出传统民众性的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勃兴并在整个文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众文艺在中国的勃兴自有其特殊的原因,主要是:市民阶层的扩大,渴望表达本阶层的文化趣味,谋求本阶层的话语权利;文化空间的自由,政治意识形态在文艺领域隐性退场,对文艺的强制性约束力减弱;文学自身的变化,文学商品化在创作、出版、流通中凸现;大众传媒的发展,开掘和激发着作家潜在的市场价值并驱使他们改变书写策略,将目光投向大众。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的5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全国加在一起不到千人、被自嘲为"八百壮士"的昆剧专业工作者欢呼雀跃的同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却不知"昆曲"为何物,更不知道这个拗口的外来新名词"非物质遗产"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木偶戏作为我国非常珍贵的剧中之一,蕴含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操作者通过几根线的牵引,木偶便如同真人一般,能有效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在信息发展愈加快速的当下,木偶戏的发展空间变小,要想实现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综合分析内在的艺术特征,寻找有效的创新途径。基于此,文章从造型、语言、表演、音乐和空间五个方面探讨木偶戏表演的拟人化特征,接着提出木偶戏艺术表演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记得曾在报社的一段时间,工作节奏非常快,从采访、撰写、划版、“拉黑码”,到送印、校对、出清样,道道程序连轴转,天天工作到夜里十二点钟。报社有位家住苏州的编辑,喜欢昆曲,写清丽如昆曲的小资文章。入夜,我俩在电脑前工作着,永夜难消。在那个惹人伤情的暮春初夏的夜晚,他的电脑轻播昆曲《游园惊梦》一折,清丽流远的水磨腔令人神思恍惚,仿佛回到那宽带阔衣、环佩叮咚、云鬓高耸的明清时光里,我再也没有心思吡侍弄劳形的案牍之文,倒渐渐沉浸到《牡丹亭》的一些旧事中去了。也是在暮春初夏的夜晚吧,窗外竹影萧萧,枫叶瑟瑟,没有电灯,一盏…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讲的民族文化大县的文化 ,不是指广义的文化 ,指的是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相并列的文化 ,与制度文化(政治)和物质文化(经济)鼎足而立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大县中的民族 ,是指弥勒县域内所有的民族 ,汉、彝、回、傣、壮、苗等各族人民的有机组合体。我们还应当旗帜鲜明地主张 ,民族文化大县中的大 ,不是一个一般的形容词 ,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指在文化建设上包含着个性突出、特色鲜明 ;质量超群、发展迅速 ;精品涌流、人才辈出 ;遐尔闻名、影响扩大等等涵义。我们更应当旗帜鲜明地主张 ,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大县 ,就是如下一种远大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