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代达到了中国乐舞文化的高峰,唐代人不仅在国内各地区搜集民间乐舞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外来乐舞的交流也更为广泛,他们在乐舞艺术交流活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唐代人吸收外来乐舞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吸收外来乐舞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音乐风格,发展自己的音乐传统。唐代文化艺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尤其是诗歌具有代表性,绝句是诗中最近于间乐的,在唐代能入乐歌唱,乐舞文化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的各种艺术门类,成为它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夷夏观:戎狄豺狼说、用夏变夷说(华夏文化优越论)、积靡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体现为“共生”“会通”“象征”。“共生”是两种相互背离的乐舞传统并存,相互交流并未改变彼此乐舞的性质与审美特征;“会通”是同一乐舞文化内部异质力量与内生力量的互补;“象征”则是因政治、文化等因素而将乐舞符号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俗之辨,实际上推动了乐舞的创新发展。总体观之,春秋战国时期,多民族在乐舞领域既能各有创造,形成特色;又能互动交流,相互融摄;既能吸收外来基因,又不至于丧失自我。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将发现其片面性。夷夏之间双向互动、四夷内部双向互动,才是民族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之后,其宗教乐舞"羌姆"也逐步流传至蒙古族地区各寺院,并与蒙古族文化交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查玛"乐舞。蒙古族地区佛教寺庙每年定期举行查玛乐舞仪式,其宗教目的在于断除我执、法执,慑服一切内外魔障以祈福禳灾、普度众生。文章从历史角度对蒙古族地区查玛乐舞源流、形式与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阐释当今查玛乐舞在"寺庙"场域与"非遗"场域传承过程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作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之一的乐舞理论,对于前代各家乐舞观点采长补短,形成一种融会各家各派思想的独特风格.本文主要论述汉代的乐舞理论,即乐以言情、郑乐胜雅、舞以尽意、礼乐互补、雅俗共赏、推崇雅乐、穷尽物态六种乐舞理论,并以汉代的舞蹈史实作...  相似文献   

7.
乐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就是乐舞.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简要介绍了乐舞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发展情况和转变.在山西省民间流传的许多舞蹈和传统社火节目中,有部分舞蹈是由我国古代乐舞一脉相承下来的,山西民间舞...  相似文献   

8.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种类丰富、图案繁多。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徐州各地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也常见于汉画像石图像中,其中建鼓舞和长袖舞频繁出现。本文对这两种乐舞的形式与风格进行了探讨,论及它们在汉代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合理推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乐舞与山西舞蹈的概念进行了解析,探究中国乐舞与山西舞蹈从原始社会的舞蹈起源到元明清时期的舞蹈历史演变过程。从文物的考证也说明了中国乐舞到山西民舞发展的历史脉络。有着悠久历史的山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为山西的舞蹈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山西舞蹈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三晋文化。  相似文献   

10.
女真乐舞文化源于自身民族文化,在中原文化和渤海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繁荣。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具有浓厚的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特点,陶冶凝练了女真人奔放豁达、质朴及热爱生活的民族心理及性格。  相似文献   

11.
孙鹏  门丽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76-178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种类丰富、图案繁多.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徐州各地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也常见于汉画像石图像中,其中建鼓舞和长袖舞频繁出现.本文对这两种乐舞的形式与风格进行了探讨,论及它们在汉代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合理推测.  相似文献   

12.
瑶族勤劳智慧,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瑶族人民和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乐舞艺术,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凤格,犹如一颗闪耀之星,在我国民族艺术的世界里,放射出绚丽的光彩。瑶族民间乐舞,有以歌曲伴唱、乐器伴奏、歌乐配合表演三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所表演的题材,近三十多种。这些乐舞艺术,既说明它与人类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  相似文献   

13.
"剑器舞"作为唐代三绝之一,在唐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初期并不是正式的舞蹈发展到有相当艺术造诣的独舞,再到气势恢宏的群舞,"剑器舞"在唐朝的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虽然不同时期的"剑器舞"形态有些许差异,但是通过乐舞诗仍能发现其中专属于"剑器舞"的功能、特征变化以及影响.本文以乐舞诗为着陆点考察唐时的"剑器舞",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研究唐时的乐舞文化并与当下的舞蹈创作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唐代则是敦煌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以此作为丝巾图案设计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意义非凡且有极大发展空间。文章以"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类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设计实践等方法进行丝巾图案设计研究。总结出以"唐代敦煌壁画乐舞形象"为主题的丝巾设计的创新方法,为其他相关主题丝巾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设计参考,设计师应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让中国原创设计走向更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草原丝绸之路(下称"草原丝路")于先秦时期开通,是丝绸之路中开通最早的一条,其在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商贸、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辽时,草原丝路已成为沿线西域诸国与辽地音乐文化交流往来的主要道路,大量西域音乐文化沿此路进入辽地,充实辽代乐舞文化的种类与形式.使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在我国得以融合发展.其中辽代驯狮舞集西域、中原、契丹文化于一身,通过对驯狮舞图像的研究,以视觉文化为切入点,探寻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对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及中原汉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助力"一带一路"文化溯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原始文物先后顺序为主线,介绍了青海古代的乐舞造型艺术,并就其早期造型艺术的审美意识、乐器、舞蹈、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翔实记述了西北民族学院乐舞团在“欧洲国际民间艺术节”和“奥顿艺术节”上的演出盛况,总结了演出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艺术直接交流和互相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形成于吐蕃时期的吐蕃文化,在藏族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吐蕃文化不仅开启了藏文化的历史先河,而且对整个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作为吐蕃文化的重要组成——吐蕃乐舞,以英集歌、舞、乐及杂艺百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方式,不仅成为承载和表现吐蕃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吐蕃乐舞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艺术风格,已成为吐蕃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本文就吐蕃文化的概念及意义;吐蕃文化与吐蕃乐舞的关系;吐蕃时期乐舞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色;作为吐蕃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阐明吐蕃乐舞在吐蕃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汪琦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226-227
乐舞女俑作为中国古代陪葬明器中人俑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和多彩.本文拟以一件收藏于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文物室中的唐陶女俑为分析对象,从其体貌造型、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来阐述,试图说明它作为文物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