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钟年无论是在生物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还是文化的起源问题上,历来者l;有一元发生论(Monogenism)与多元发生论(Polosenism)的争锋.本文涉及的只是文化的起源问题。在人类文化研究史上·也出现过单一起源的论调.其中最著...  相似文献   

2.
缚龙记     
一条为非作歹的“黄龙”,蛮横地卧在宁夏中卫县境内,它以每年四米的速度向前移动。数千年来,它侵占了许多村庄和良田,连古长城也被埋没殆尽,还摆出截断黄河东流的架势。50多年前,军阀孙殿英想在这里修公路,被“龙”赶跑,国民党反动派曾打算在此修铁路,也只是一场幻梦!他们对这条恶‘龙”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3.
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广西宾阳炮龙节,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吸引着八方来客和四海宾朋。传承、保护、开发宾阳炮龙节,首先需要深入挖掘炮龙节的历史起源、形式内容、独特之处及传统文化,然后运用现代创意思维结合设计创新理念进行创作,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设计出高端时尚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4.
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广西宾阳炮龙节,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吸引着八方来客和四海宾朋。传承、保护、开发宾阳炮龙节,首先需要深入挖掘炮龙节的历史起源、形式内容、独特之处及传统文化,然后运用现代创意思维结合设计创新理念进行创作,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设计出高端时尚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5.
通过龙文化的演变史可以看出,西方的“dragon”与中国的“龙”尽管都是想象的产物,但绝不可以划等号,它们的文化渊源不同,形象有别,神话中的职守各异,象征意义相悖。龙和龙文化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龙的英译应以音译为上,以达到准确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龙是农耕文化的象征.龙是华夏各民族共拥的图腾.在中华龙文化大系统中,各民族的分系统的文化现象千差万别.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龙观念产生的异源.苗族的"龙"以及由龙而构成的"龙文化"源于什么呢?一、盘瓠崇拜:苗族龙文化之源苗族的龙和龙文化主要源于盘瓠崇拜.盘瓠是苗瑶语族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男性始祖神.这在《后汉书·南蛮传》中说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7.
龙窖山曾是瑶族先民的居住地,本文通过瑶族史料、地方文献和考古资料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龙文化同样是中华各民族龙图腾崇拜融合的产物。本文着重论述了南方少数民族关于龙崇拜之俗及其民间文学 ,阐述了南方诸古今民族的龙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龙棒是桂中、桂西北一带农村;壮族人民很爱吃的一种传统美食。这一称呼源于壮语音译,用血灌的肠子。煮熟的龙棒盘似龙,直像棒,龙棒这一名称可谓是音和形完美的结合。龙棒有两种,一种是猪龙棒,一种是狗龙棒。猪龙棒的做法是:杀猪时用盆装血,为避免凝结,不放盐;然后把事先煮熟的糯米饭或生糯米浆倒入猪血盆内,加入适量的精盐、葱花、五香粉等配料一起拌匀,再把这些血饭混合物灌进事先洗净的猪小肠内,用小绳扎好;切成数段 每段约60厘米长,放进盛水的锅内用文火慢慢煮。在煮的过程中;火力不要过猛,还要经常翻动,避免局部过…  相似文献   

10.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组成绚丽多彩的龙文化,它曾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衣食住行和文学艺术等发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30-30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关于粤北粤东围龙屋名称的来历,有一个说法,说是建于山地斜坡上的屋子,正面望去,恰似一把龙椅,周围的围屋形成龙椅的圆形椅背,中间正屋就是椅座,而中间的化胎(围屋和正屋之间的半圆形空地)就是那龙椅上的小靠垫了。龙椅将真龙天子围在中间,所以这种房屋也就叫做围龙屋了。粤北粤东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州和韶关、河源的客属地区,较之闽西南土楼和赣南围屋,它的防御色彩不那么鲜明,形式上已从全封闭走向半封闭,甚至部分地开放。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临湘龙窖山古遗址沉淀了丰富多彩的瑶族先民的石头文化。为了全面解读其文化的性质及其内涵,2003年6月,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窖山古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实测及试掘工作,发现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瑶族原始宗教祭祀台、图腾柱、石神庙等文化遗存。囿于目前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匮乏,其确切的用途和文化内涵有待研究考证。笔者不揣鄙陋,试先提出谬论,祈请专家学者斧正。  石堆积——“面东指北”的启迪    石堆积是龙窖山古遗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龙窖山78平方公里(临湘市境内)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内,随时可见人为的石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本文分析了龙形象的演变历程及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中,长眠着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龙大道同志。五十年前,他为我国各族人民的革命事业,洒尽了最后一滴血。他对敌斗争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象一颗革命火种,在人民大众的心里熊熊燃烧。侗族烈士龙大道同志,贵州锦屏人,生于1901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 1923年,当他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时,就参加  相似文献   

15.
"龙"(■)是藏文化语境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藏族对龙形象的构建经历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随着龙形象的发展,人们对龙的认知和情感也不断发展和扩充,从最初崇拜与畏惧的心理,进而发展出与龙交流和供奉龙的行为,并最终得以调伏和教化龙。龙所表达的意象从万物有灵的具象化概括,到成为一个相对完整自洽的龙神系统,而又皈依于人,获得宗教护法神的身份。龙符号经历的这种叙事动态呈现源于人类社会建构过程中对文化的结构型需求,体现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本文分析了龙形象的演变历程及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族称的起源、族称内涵的变化的分析,探究北方民族从民族到国家的过程,并通过对满洲族称、国名出现及其变化的研究,探讨了民族国家进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拍摄马颈坳镇元宵"烧龙",我心仪已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数码相机尚未问世之前,我就用胶片相机尝试过。那时所使用摄影胶片,感光度一般都在100~200度之间,最多也只不过是400度,对于要拍摄动感十足的"烧龙"场景,实在是力不从心。每次拍完后,都难以挑选出一张如意的图片,看着那模模糊糊的照片,我对"烧龙"这一热闹精彩的民族节庆活动的拍摄兴趣开始慢慢消退。但"烧龙"那精彩纷呈的场景一直在我心里闪现,甚至变得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龙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关论著层出不穷。同样,龙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格萨尔王传》,还是藏族民间故事中,都可以见到有关龙的传说和记述。但是,青藏高原上的龙是否跟中原地区的龙具有共同的内涵呢?二者之间是否又有联系呢?对此本文将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龙 宋代罗愿在《尔雅翼》卷28《释鱼》中引用五符的话,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真是世上罕见的怪物,想必没有人看见过。那么,龙是什么呢?学者们说:龙是蛇(闻一多);龙是蜥蜴(唐兰);龙是蜗牛(刘节);龙是鳄鱼(周勋初);龙是湾鳄(何新);龙是马(张紫晨),龙是蚕(骆宾基);龙是鱼(周国荣);龙是猪(孙守道等);龙是闪电(五笠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