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耳相传的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以及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传入广大农村,新的环境提出新的问题,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现代化背景下山歌文化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口耳相传的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以及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传入广大农村,新的环境提出新的问题,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现代化背景下山歌文化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4.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5.
文山壮族世代承传着节日、婚姻、祝寿、丧葬、弄娅歪和建筑等传统文化,并隐含着传统节日、传统干栏式建筑变迁,传统弄娅歪(牛头舞)消失。  相似文献   

6.
壮族支乐土僚源于古代僚人,至今仍主要分布在古僚人分布区域内,即今滇东南、桂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并保持着古僚人诸多的传统文化特征,如居住干栏、凿齿、崖葬、铜鼓、嗜犬等。本文以地方史料为依据,结合田野调查,对土僚主要文化特质的保存与变迁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变迁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消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人口流动的加剧,逐渐瓦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传承的群众基础;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解开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维系的情感纽带;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日益改变了壮族语言文化的生存土壤;现代化所滋生的工具合理性,日益使壮族语言文化发展受经济原则支配.另一方面,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壮族山歌是壮族独特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百色市右江区壮族山歌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唱腔。右江区有百色起义的红色基因,具有丰富多彩的红色血脉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壮族山歌逐渐形成反映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红歌,尤以右江排歌为代表。研究山歌的节奏特点、调式结构、结构特征能探析民族传统艺术与时俱进的有机变化。  相似文献   

9.
壮族具有一种可称为广纳性文化根系,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宽容、平等和吸纳和对苗瑶文化、汉族文化的宽容和吸纳,形成了壮族许多再生文化、杂糅文化形态,也使壮族文化符合生态文化的共生规律.  相似文献   

10.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1.
12.
陆宗武 《中国民族博览》2021,(6):132-134,138
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种类繁多,曲调鲜明,内容、形式丰富,韵律铿锵悦耳,属于歌海之乡里的南路山歌.壮族山歌的曲调实质是该地区人们语言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写照,南部壮语方言腔调、语音的高低和语势的缓急轻重,造就了山歌曲调韵律的自然基础.从音乐和文学结合角度进行整合分析,是对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的曲调韵律进行诠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表现为壮族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典型形态是壮族歌圩.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自然物的尊重和崇拜,没有产生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11月11日,录制完央视的《民歌·中国》节目,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故乡广西。故乡素有歌海之称,山歌是我们壮族人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壮族人在各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壮族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曲调丰富优美,语言形象生动,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在壮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壮家人世世代代以歌传情,以歌代言,  相似文献   

15.
壮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其文化结构中,有一个双重的意识源。这个双重的意识源,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壮民族的文化建构,是壮族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一个思维基础。 任何民族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思维,虽然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壮族历史文化上的烙印却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88年人口统计,广西壮族人口已达1381万,占广西人口总数的33.8%。壮族人口增长过程有些什么特点?它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控制壮族地区人口的盲目增长?不久前,笔者在红水河地区进行民族经济调查的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的粗略分析论列如后,不当之处,请学术界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一、红水河地区的民族地理概况红水河流域的范围极广,它可以包括上游的南盘江、北盘江和下游的黔江,但狭义地说,它主要包括乐业、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合  相似文献   

18.
近五十年来 ,金竹寨壮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 ,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传统的多元化婚嫁模式的传承 ,为现代金竹壮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金竹壮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与直系扩大家庭为主 ,家庭关系呈现民主化趋势 ,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 ,吸纳了现代文明 ,它对金竹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是围绕水而产生的、与水有关的一切文化事象.壮族滨水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因此形成自身丰富多彩的传统水文化.壮族的传统水文化对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壮族地区构建人水和谐机制提供传统生态智慧,而且还可以为应对水资源缺乏提供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 ,金竹壮族消费结构经历了两次转型性的变迁 :2 0世纪 5 0年代土地改革后 ,消费结构由生存危机型向生存保障型转化 ;2 0世纪 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 ,又由生存保障型向温饱型转化 ,并逐渐向小康型过渡。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 ,金竹壮族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在未来 5— 8年内完成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型。目前阻碍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因素是传统消费习惯中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