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族社会中,村寨精英以其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成为权威人物,在村寨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围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桂北地区苗族村寨完成了从传统寨老向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为主体的精英阶层的转型;通过分析苗族社会的精英构成和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增强民族团结方面的影响力,探寻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西汉晚期 ,佛教从海路传入广西。晋之后 ,广西佛教重心逐渐北移。到唐宋时 ,桂州取代苍梧 ,成为广西佛教的中心 ,桂北呈现出一派佛法兴盛的景象。桂北受中原汉文化影响最早最深 ,又是古代广西政治和文化中心 ,使桂北成为古代广西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作为一种文化渗透 ,兴盛的佛教对桂北的社会历史乃至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探讨“桂北文化现象”时 ,必须深入了解桂北的佛教 ,充分评估它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桂北是历代楚粤往来的要冲,处于“楚尾粤头”的地位,桂北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历次波形扩散入岭南而形成的多层积淀,对于认识并重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活化石般的作用;它也是中原儒家文化与南方兄弟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果,对广西其他区域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桂北文化,揭示桂北文化特有的风貌,确定桂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地位,给桂北文化注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新质,探索出一条适合并促进桂北地区发展的最佳经济文化一体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还提出构筑桂北文化建设的系统化工程,围绕建立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构想包装桂北、宣传桂北、推销桂北,充分发挥桂北文化资源在广西“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本课题调查组由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西北部苗族村寨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分析其治理的核心构成与政治参与性以及基层政治生活的关系,为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与村政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乡土聚落总是带给人们满目的清新,本文以通道侗族传统聚落为例,着眼于聚落中鼓楼空间场所的构成要素,解析侗族地区地域性公共场所的精神特征,藉此理念融合于现代场所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加快桂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是广西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融安县等县境内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少数民族,九万大山、大瑶山几乎贯穿整个区域。桂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许多村屯建于高寒山区,可耕地较少,地力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与生活条件较平原地区相差甚远。许多地区交通不便,因而信息不灵,几乎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社会生活状态,人们的文化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经济仍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形态,经济…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4,(7):F0003-F0003
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2010年,国家民委印发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瑶族属于典型的山地游耕民族,历史悠久。经过人口数据调查统计发现,我国瑶族人口数量约270万,且呈现一定的分散性,集中居住地的人口数量较小。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瑶族的身影,如湖南辰溪、广西防城、广东南雄、云南勐腊等。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瑶族村寨文化景观,本文首先对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能够使人们对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村寨民居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居所,承载着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通过对广西隆林县猪场乡那伟村洞沟屯苗族村寨的走访调查,记录干栏式花苗民居建筑的现状,分析当地传统民居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根本为人、枕栏而居、眼前有景的传承保护设想,以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瑶族属于典型的山地游耕民族,历史悠久。经过人口数据调查统计发现,我国瑶族人口数量约270万,且呈现一定的分散性,集中居住地的人口数量较小。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瑶族的身影,如湖南辰溪、广西防城、广东南雄、云南勐腊等。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瑶族村寨文化景观,本文首先对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能够使人们对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村寨民居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居所,承载着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通过对广西隆林县猪场乡那伟村洞沟屯苗族村寨的走访调查,记录干栏式花苗民居建筑的现状,分析当地传统民居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根本为人、枕栏而居、眼前有景的传承保护设想,以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立辉  张友 《民族学刊》2019,10(6):17-22, 112-115
贵州省黔南州布依族苗族乡村聚居区在传统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意义的认知有待提升;政府对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刚性规划缺失;开发的民族特色村寨功能单一;黔南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总体情况呈现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民族特色文化精品的培育顶层支撑不足;民族特色村寨开发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度不够;对传统特色老旧民宅价值认识不足。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着力提升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开发格局,争取纳入国家改革试验规划;其二,抓住大数据与智慧乡村建设的时机,率先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示范;其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民族特色村寨资源资本化金融服务平台”;其四,探索乡村房屋租赁权跨区域流通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物权收益;其五,加大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建设力度,增加特色村寨旅游产品附加值;其六,完善村寨文化资源资产化经营监管体系,构建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重要平台,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自2009年试点建设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捞车村为例,探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重要平台,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自2009年试点建设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捞车村为例,探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生活方式沿袭着明代文化习俗,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基本完整保持着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和服饰特色,既保留了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聚落景观。本文将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景观作为案例开展研究,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黎族地区主要是依俗而治,由传统社会组织依照习惯法治理村寨社会。黎族村寨治理的法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社会组织及治理法则方面。传统黎族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民间自治组织;习惯法是维护黎族社会秩序、化解民族内部矛盾的行为规范。二者共同承担了黎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对于黎族原生族群的繁衍、生息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保障了黎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村寨承载着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通过比较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壮族村寨与越南老街省沙坝县CatCat民族村的旅游发展,比较中越民族旅游村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特点及其原因,以期推动民族传统村寨形成相互借鉴、保护传统、推动民族经济的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中越少数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赶龙虎     
都庞岭两座如龙似虎的险峻山峦,透迤南去,恰到好处地锁住了湘南桂北,却又神工斧凿般劈出一道关隘,这便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龙虎关。史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湖湘,曾于此关遇险。一条清澈透底的小河从湘南这面山的峡谷里挤出来,微波细浪,漏流有声,绕着龙虎关打一个圈,便倒映出依山傍水的壮乡村落龙虎街。龙虎街虽说是村庄,却又是湖广边境历史悠久的集市。“赶龙虎喽!”“下广西喽!”湖南这边居住关北的毗邻村寨,常去关南属于广西的龙虎街赶集,人们习惯上叫“赶龙虎”。三五里之遥,半天可以打得几个来回。早晨,东边天的太…  相似文献   

19.
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生活方式沿袭着明代文化习俗,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基本完整保持着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和服饰特色,既保留了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聚落景观.本文将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景观作为案例开展研究,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村寨与外界交往不断增多,村寨由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村寨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型。民族村寨经济转型是村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政策性措施,是内、外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在民族村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解决矛盾,使经济发展与民族村寨建设相适应才能实现好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