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情况下,晋商大院的"三雕"艺术是指在晋商大院中组成建筑装饰的三种雕刻装饰艺术,即木雕艺术、石雕艺术以及砖雕艺术,通过建筑的多样化造型,能够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本文从人们的审美特征、传统民族思想、晋商商俗民风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对晋商大院的"三雕"艺术装饰动机进行了分析,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研究。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的《恩都力造人》与汉族的《女娲造人》是两篇著名的泥土造人型人类起源神话.其相同之处在于神话母题均出自神造人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神话形象是男人.后者的形象则为女性。木文认为,两篇神话的异同反映了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体现了北方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原始先民的渔猎文化特点.后者则体现了中原汉族原始先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把酸枣》是张继刚的舞剧作品,其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晋商文化体裁的爱情悲剧。作者通过别出心裁的创作形式,以舞剧形式对山西晋商的生活历程进行了展现。本文通过对《一把酸枣》在舞美、动作、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山西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人们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增强人们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介休大靳村这样一个晋商村落,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力图展示出20世纪以来村落现代化历程中乡土权威与秩序发生的变化,同时也阐述了晋商时代形成的依附关系对于村落转型的影响。认为明清时期,晋商在黄土旱塬的农耕文明中创造了商业的奇迹。在晋商村落中,富商巨贾与佣人之间因商业的发展而形成了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雨桐 《中国藏学》2023,(5):159-167+218
关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关公信仰则是儒释道合流的重要体现,围绕其展开的文化、宗教实践和影响深入到汉、藏、满、蒙古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大区域。这一信仰在藏传佛教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师徒则是推动这一信仰得到文本支持并被规范化的关键人物。其中,三世土观呼图克图的著作明显表现出树立传承自龙树师徒之正统的意愿,结合相关人物传记中与外道持续交锋的记载,其对关公信仰修供文本的进一步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宣扬教法正统性的辅助措施;而这也是藏传佛教中国化在历史上的一个代表性体现。对于“关公/关帝”这一重要而复杂的文化母题,研究并理解其形象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中的显化与内涵,以及这种建构所扎根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语境,是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长期过程和灿烂成果的有力切入点,也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符号。山西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笔墨,该地区有许多古朴大气、装饰精美的传统建筑。当你了解这些建筑时,可以从中窥探到山西的传统风俗与文化发展。其中,明清时期的晋商会馆属于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建筑上的吉祥图纹,在一定程度上将晋商会馆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展现了出来。因此,本文从明清晋商会馆中吉祥图纹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能为现代建筑传统元素的运用提供相关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也在持续散发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精  相似文献   

8.
《皇清职贡图》是为展现清朝“统一寰宇,凡属内外苗夷莫不输诚向化”的不世之功所绘制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勾勒了在清帝国日渐“一统”的广袤疆域上,经过改土归流、多年教化之后已经完成和正处在“化夷为民”进程中的边民形象。其图说纠正了地方官员“汉”即“中华”的错误认知,表现出强烈的“民化”取向,并使用多元文化标准如融合了儒家文化的满族发饰服装、“淳朴”特质等来评判族群向化,积极呈现儒学对少数族群的“教化”成果。这种多民族文化的塑造、融合和使用实践,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精神和宽阔胸襟的中华帝国形象,是乾隆“中华天下观”的重要体现,对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谷秧歌"也称"祁太秧歌","晋中秧歌",是源于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以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流行于山西的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地,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本文主要写了从太谷秧歌中所表现的晋商文化与经济,分析了太谷秧歌的特点与对背景,以及太谷秧歌与晋商经济的关系,又浅谈了晋商文化与太谷秧歌关系让人们对太谷秧歌有一个认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太古秧歌。  相似文献   

10.
"太谷秧歌"也称"祁太秧歌","晋中秧歌",是源于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以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流行于山西的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地,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本文主要写了从太谷秧歌中所表现的晋商文化与经济,分析了太谷秧歌的特点与对背景,以及太谷秧歌与晋商经济的关系,又浅谈了晋商文化与太谷秧歌关系让人们对太谷秧歌有一个认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太古秧歌.  相似文献   

11.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2.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承载神州民族民间文化之精粹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将于2004年9月26日至30日在山西榆次老城隆重举行。第四届晋中晋商文化旅游节、第四届榆次文化旅游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亦于同日分别举行、挂牌。本届民间艺术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联、晋中市人民政府、榆次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榆次区人民政府和榆次老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其主题是“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晋商文化、打造旅游名城”,艺术节将以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为主,以民族民间传…  相似文献   

14.
魏冬  益西群培 《西藏研究》2009,113(1):33-41
早在吐蕃时期,孔子的盛名就随着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远播西藏并得到藏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藏汉交界地带,孔子被看作道德圣贤,但在西藏腹地则被看作是无数算学与消灾仪式文献传承的创始者,被改造成"圣、神、王"三位一体的贡则楚吉杰布.进而,苯教把贡则楚吉杰布看作是其教主辛饶米沃且的徒弟和岳父、苯教的四大护法神之一;而藏传佛教则把贡则楚吉杰布看作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或者化身.不管贡则楚吉杰布与孔子的本来形象相去多远,其根本是藏民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需要,发挥自己民族思维,在汉藏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孔子形象进行认同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人们所熟知的人物,其在《三国演义》中形象突出,且受到大家的敬仰。诸葛亮在入仕之前,一直居住在南阳卧龙岗上,其身上所表现出的"淡泊和宁静"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伦理思想、人生境界以及军师形象的影响,进一步说明道家思想与道教外衣在诸葛亮身上的体现,以期进一步对掌握诸葛亮形象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曾经统治过中国近三百年,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清王朝的第三大民族——满族,经过彻底的汉化很多方面已经与汉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民族特色已不再凸显,然而满族作为独特的存在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八旗兵后裔聚居地里城大院为视阈,对里城大院文化认同及其民族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经统治过中国近三百年,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清王朝的第三大民族——满族,经过彻底的汉化很多方面已经与汉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民族特色已不再凸显,然而满族作为独特的存在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八旗兵后裔聚居地里城大院为视阈,对里城大院文化认同及其民族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人们所熟知的人物,其在《三国演义》中形象突出,且受到大家的敬仰.诸葛亮在入仕之前,一直居住在南阳卧龙岗上,其身上所表现出的"淡泊和宁静"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伦理思想、人生境界以及军师形象的影响,进一步说明道家思想与道教外衣在诸葛亮身上的体现,以期进一步对掌握诸葛亮形象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黎族的各种文化现象通过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及民间信仰活动得到呈现。这些积淀下来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黎族群体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情感诉求等,也成为黎族的种种标识。它们共同构成了黎族的符号文化系列,并主要通过口头上的传承、生活中实践享用、民族精神与心理积淀等层面得以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海南现代旅游业的影响,黎族符号文化日益受到商业化的冲击,同时黎人的逐步汉化都在影响黎人原初本能的某种退却,如何实现黎族符号对于现实社会文化的一种重建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