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广才 《民族论坛》2012,(14):33-35,47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论从民族学校的规模与民族学校中民族学生成份以及民族文化在民族教育中所占比重来看,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均显不足。要构建以民族文化保护为主导的乡村民族教育体系必须加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培养民族文化氛围,全方位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12,(9):4-7
在我国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中,有超过6400万的乡村学生,900多万乡村教师承担着将他们培育成才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而教师是支撑这些希望的脊梁。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中说:“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相似文献   

3.
除教育、就业环境等诸多因素外,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反学校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就。本文以青海省乌兰县蒙古族学校为例,讨论了蒙校教育低学业成就这一现象与蒙校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关系。因为蒙校学生意识到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认同知识和文凭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反学校文化是以一种消极、隐蔽的方式展开的,并对教师权威和学校规范有一定顺从。这种反学校文化主要表现为用"混日子"的态度来对待学业,采取喝酒等隐蔽的越轨行为,在网络上嘲讽学校教育来表达反抗的态度,以及以民族文化为由反抗学校教育和汉语学习。  相似文献   

4.
方泽 《民族学刊》2020,11(6):107-112, 174-175
清代,地方教育作为“教化远人”的手段,积极配合中央统治权利的西向发展趋势,使得西部边疆迅速与中原地区产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央王朝或中原传统相互交融,西部边疆对中原文化与政权的认同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逐渐展开。岷江上游地区处于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是藏彝走廊的东北边缘,属于过渡地带;由于土地、人口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教育在清初得以迅速发展,区域内人心向化和民族融合的态势也渐次形成,继而推动了过渡地带以及民族地区对于中原文化与王朝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农安县合隆镇、九台市卡伦镇、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县27个农村幼儿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以期帮助农村一线乡村教师有效开展农村幼儿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并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学校文化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了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公元2世纪末,世界上最早的教理学校诞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教理学校植根于埃及传统文化环境中,大量汲取了希腊罗马的教育精髓,为宣传和维护基督教而创立,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教理学校奉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等原则,倡导全面发展,在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进而成为联系西方古典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探讨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并结合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解析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从国家、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层面去营造教育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伴随着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也随之红火起来。本文对新时代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如何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乡村旅游和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充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环境,同时分析了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教育阻碍民族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实质上是封闭教育。其表现和影响是: 1、教学过程的封闭性。教师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消化后再回答给教师。这是以课本为主、教师与学生为两极的封闭型教学。 2、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一堵围墙把学校与家庭、社会隔开,学生与现实生活隔开,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节,学校孤立于社会现实需要之外,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 3、教学阶段的封闭性。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各教学阶段之间联系极少,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典型案例区奈曼旗14个苏木乡镇36个嘎查村展开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以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为重点,将主要嘎查村归为四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家庭牧场型、文化休闲旅游型、绿色农业型.最后分析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面临困境,并从推进乡村生态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提高民生保障...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福建乡村教育运动曾对福建的乡村教育事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福建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福建官方及民间的乡村教育运动,认为在程时煌、许文芹、李述贤、刘心村、曾杰等人推动下的福建乡村教育运动,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及思想的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福建乡村教育运动曾对福建的乡村教育事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福建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福建官方及民间的乡村教育运动,认为在程时煌、许文芹、李述贤、刘心村、曾杰等人推动下的福建乡村教育运动,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及思想的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乡村博物馆在在保留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乡村博物馆对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具有深远意义。但目前乡村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着配套政策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同质化展示等问题。本文将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视野下对乡村博物馆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治东 《回族研究》2023,(4):95-104
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乡土社会,开创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包括育种、耕作、栽培、蓄水防洪、减蚀固沟、集流抗旱等农业耕作技术,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在内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乡村礼仪制度等内容。在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传统农业文化强调对自然界进行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宁夏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时代背景,分析和发掘宁夏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生态价值,以为宁夏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和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南共联盟在推行自己的文化、艺术、科学与教育方面的民族政策时,有这样一个信念,即不应当因为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和干部的文化生活、创作和教育的自由发展,而造成民族范围内的闭关自守,而应当使各民族通过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来相互联系和相互借鉴的天然愿望获得解放。因此,只能把共同的南斯拉夫文化的发展,理解为我们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自由的和全面的繁荣,他们是以统一的利益,统一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从而也是以他们文化创作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地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消失的现象,这需要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力度,对其利用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乡村非遗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乡村非遗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创新利用策略,以期可以为乡村非遗的利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新疆民汉人民的杂居格局及生活环境,新疆民汉人民之间相互依托的友好关系,新疆与历代中央王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以及新疆民汉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大量翔实史料,客观地论述了新疆民汉双语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是基于作者在2003年在西藏几所小学进行社会调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搜集的部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的。主旨是为了揭示:(1)在人类学、教育学领域梳理有关双语教育的普遍性理论;(2)当前西藏的双语教育状况;(3)老师、家长、学生和校长等群体对当前双语教育的观点和立场;(4)联系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个人发展前景、民族文化保存和继承,藏汉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如何界定和评估问题;(5)分析学生的社会和家庭两个宏、微观社会语言环境。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亦即文字采访记录和数据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