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洁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93-194
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其创作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将内心的情感物化于外,用生动的气韵,创造美的意境,让观众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本文旨在探讨国画借物抒情.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艺术史中,表现主义是一个重要而且不能跨过的艺术流派,当然,"表现主义"最早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不是以一个艺术派别而出现的。本文通过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和传统绘画艺术的剖析,让我们理解了表现主义及其特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色与以往传统的绘画艺术特点不一样,表现主义反对传统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描绘,而更加提倡对自身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石涛作为一个最富个性情感和颇具传奇色彩的角色,气质兀傲,画风也洒脱不俗,笔墨跌宕排奡,不落前人窠臼,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隐痛,笔墨中有种淡淡的苦涩味。这是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以又号苦瓜和尚,《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语录》识见之独到、论述之全面,在古代画坛上没有几人能及,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同一,还有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今天画界还封为圭臬。其实董其昌以"南宗"含蓄的笔墨创出"北宗"简明的画风,已经是开了现代绘画的先河。而石涛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向现代绘画更进一步。他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重又面向生活,师法自然,开创了清代中国绘画的新局面,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本文将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身世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感悟的艺术渊源出发,探寻其个性特质及艺术理论客观内涵。  相似文献   

4.
名家艺苑     
正丛力歌旅居马来西亚艺术家丛力歌,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自1996年移居马来西亚后,丛力歌潜心专注于绘画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的题材,用绘画来表达她在不同时期的人生领悟。  相似文献   

5.
石涛作为一个最富个性情感和颇具传奇色彩的角色,气质兀傲,画风也洒脱不俗,笔墨跌宕排奡,不落前人窠臼,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隐痛,笔墨中有种淡淡的苦涩味.这是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以又号苦瓜和尚,《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语录》识见之独到、论述之全面,在古代画坛上没有几人能及,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同一,还有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今天画界还封为圭臬.其实董其昌以"南宗"含蓄的笔墨创出"北宗"简明的画风,已经是开了现代绘画的先河.而石涛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向现代绘画更进一步.他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重又面向生活,师法自然,开创了清代中国绘画的新局面,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本文将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身世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感悟的艺术渊源出发,探寻其个性特质及艺术理论客观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变迁中传承发展着的工笔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中国画自古以来特有的审美情趣。而构成工笔人物画最精彩的元素之一当属绘画的"真实美",无论是真实地反映物象还是真实地展现画家内心对物象的理解,皆体现了以"真"为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宋代无疑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最为兴盛和繁荣的时代,它的兴盛和繁荣发展不仅归功于宋代经济繁盛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和宋代历代帝王对于绘画的重视密不可分,从而使两宋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宋代花鸟画沿袭于西蜀五代的画风,其中以五代黄荃父子为代表。此后几代院体绘画形态都以其为绘画之标准。宋代院体画风以五代黄荃父子的绘画风格与理念贯穿于北宋与南宋之始终。北宋院体绘画风格多以黄荃富丽典雅、精工细致为代表,其中也融合徐熙文人野逸之风。李安忠作为北宋与南宋画史上的衔接人物,是宋代院体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他的其中一幅代表作《野菊秋鹑图》也让我们对两宋花鸟画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以李安忠的花鸟画《野菊秋鹑图》作为本文的出发点,对宋代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民间美术文化是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文化产物,也是劳动人民记录自己生活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与其它美术作品相比,民间美术作品具有质朴性、文化性、趣味性等特点。新时期,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文化融入其中不仅能很好地丰富画家的创作灵感,还能提升美术绘画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于现代美术者来讲,必须要的民间美术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将民间美术文化中的精髓融入美术绘画创作之中,才能绘制出更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变迁中传承发展着的工笔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中国画自古以来特有的审美情趣.而构成工笔人物画最精彩的元素之一当属绘画的"真实美",无论是真实地反映客物象还是真实地展现画家内心对物象的理解,皆体现了以"真"为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尼玛泽仁46岁,四川巴塘人,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民族班.他对西洋画较熟悉,也热恋过版画,1982年终于决定走民族画道路.于是入藏区、进寺院,钻研藏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同时将西洋绘画技巧运用到民族传统绘画中来,从而开始了新藏画的创作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由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印生肖魂——陈冠英、张维平刻石书画”展览于2月12至19日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了由书画家、篆刻家陈冠英、张维平夫妇二人历经16年创作的生肖篆刻、书画近百幅作品。两位艺术家探索中国生肖的人文内涵,运用金石篆刻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十二生肖以印立传,每一种生肖刻制不同形态图形印100方,共1200种,集书画篆刻于一炉,于方寸间见综艺天地,妙趣天成,蔚为大观。此次以生肖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中国印生肖魂——陈冠英、张维平刻石书画在京展出@李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6日15时33分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陈清如院士的灵堂设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家属院的小楼里,在白色雪菊的掩映下,陈院士的遗像笑容慈和而安详。"一切从简。"陈清如院士的家人谨遵他的遗愿,将灵堂布置得简洁朴素。  相似文献   

13.
水陆画是佛教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其始于唐,兴于宋,盛行于明清时期,近世以来逐渐被人们淡忘。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工笔重彩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笔重彩的补充和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墓壁画兴起于西汉中期,流行于东汉。它顺应我国古代传统丧葬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也因其在墓室中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了浓缩两汉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以及政治思想的历史见证。汉墓壁画对中国绘画史具有以下三方面突破性的贡献:首先,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法式的突破;其次,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题材的突破;另外,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颜料使用的突破。汉墓壁画开辟了中国绘画之美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与士大夫的绘画,他们兼专业画家的绘画功底和学士的知识修养于一身,以"神妙能逸"为创作标准,于风趣雅意中追求自然灵韵的审美意境,生发出独特的"士气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与士大夫的绘画,他们兼专业画家的绘画功底和学士的知识修养于一身,以"神妙能逸"为创作标准,于风趣雅意中追求自然灵韵的审美意境,生发出独特的"士气之美"。  相似文献   

17.
韩乐然(1898年-1947年),原名韩光宇,字乐然。又名幸之、信之,素功,韩鲜族,生于吉林省延吉县龙井村。自幼酷爱绘画,1920年去上海,考入刘海粟主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美专学习时,他受党的机关报《向导》影响,开始了解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他被组织派回东北,以绘画为掩护,先后在沈阳、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回忆起1984年寒假探家时在火车上与人吵架的情景,内心总是充满欢乐与自豪.因为我用自己的语言征服了一位穿着警服却不懂得、不重视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同胞,使他终于认清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并成为《民族团结》的好朋友.1984年寒假,我在阜新市车站登上了沈阳至赤峰的列车,我的座位旁是一位青年警察.落座后我从挎包里掏出一本《民族团结》,目不转睛地看起来."小同志,看什么小说这么津津有味?借我看看好吗?"我从挎包中拿出4本给了他.但是,他翻了几分钟后,把书扔给了我:"什么乱七八糟的,尽是些少数民族的事,一看目录就烦了.照片上的人穿的是什么啊,你看那憨劲,真象个大山炮!"本来对他扔杂志就反感的我,放下手里的杂志,看着这个服装与内心极不相称、非常粗鲁的人,质问道: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杂志维文版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于1988年正式创刊,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年,就一种杂志而言,真可谓进入了万里飘香的花季,充分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十年来,《民族团结》杂志做为国家民族事...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杂志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在党和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下发展成长。回顾《民族团结》杂志的历史,我们由衷地感谢各族人民的读者、作者多年来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忘怀曾经笔耕于《民族团结》杂志这块园地的所有同志,为它贡献的真知灼见和付出的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