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俊华  侯小锋  周莉 《民族学刊》2018,9(5):84-89, 125-126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 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 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 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南岭地区是"南岭民族走廊"的中心,有丰富的瑶族文化资源,一致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建立南岭地区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壁垒,形成瑶族文化调查研究的整体性合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持瑶族文化的生命力,实现瑶族文化与区域经济共融互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定位是国际瑶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原生态基地,国际瑶族文化的展示中心,研究的前沿阵地以及资源开发的示范区。具体措施有:提高区域内干部群众的认识,做好保护区的规划和布局工作,强化保护区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青州农民画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的阐述,从绘画题材、造型特征、色彩运用以及构图风格四个方面对其审美风格进行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青州农民画的传承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亚 《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21-123
地方文化馆肩负着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使命,因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全面的开拓思维,灵活变通的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以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实践助力非遗音乐的持续传承。在本文的研究中,以济宁市文化馆非遗音乐传承工作开展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总结了群众非遗音乐传承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地方文化馆非遗文化传承进程和职能,为济宁群众非遗音乐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省人民政府对《关于〈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作出批复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对《关于〈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作出批复。批复明确:一是确定罗霄山片区为我省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要阵地之一,将其建设成为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红色文化旅游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农业和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使网络传播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少数民族文化网络资源是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Wiki优化少数民族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的构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营造传承空间的文化气息、丰富传承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是当下值得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本文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场域研究,通过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文化再生产"与"场域"理论,深入研究司家秋千会与旅游的关系,分析出现存的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传承空间与文化的互动交融,以此推动司家秋千会的弘扬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意义的方法与形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工作也在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而非遗也是在群众中产生和发扬起来的,这与非遗的保护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广大群众中进行非遗文化宣传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等等。本文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策略展开了研究,并对在群众中开展非遗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群众中进行传承和保护,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把民族学校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基地,要通过缜密规划,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水波  汪勇 《回族研究》2024,(1):125-134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性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已有成果进行量化分析,可从时间、空间、热点层面描绘该主题研究的现实图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跨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明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研究、少数民族艺术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等是该主题研究的前沿热点,但研究主体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待加强。未来进一步深化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可以从创新优化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内容热点“黏性”、牵引研究视野转向三个方面发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相互关照。  相似文献   

11.
李立 《民族论坛》2014,(12):4-7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2013年以来,通过各地申报、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经省民宗委研究,确定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等8个单位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凤凰县落潮井乡勾良村等7个单位为少数民族文化联系点。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高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大量资源,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保持正确方向。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做出论述的基础上,以提升二者融合成效为出发点,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工作开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筑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应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合理保护。文章通过对瑞士多个地区城镇建筑文化的参观学习,总结瑞士建筑风貌及主要特点,研究瑞士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结合中国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发展现状,思考中国城镇建设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共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是云南民族文化十分典型的内容之一,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承,是云南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本文以保护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其建筑特色及保护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文化宫项目,希望能够为我省民族传统民居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地域传统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明日之城为发展目标,创造最大化的发展空间结构。打造以六盘水三线文化以及老城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发展路线,明确老城区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结合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重点对老城区域进行保护与传承,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明日之城"。  相似文献   

16.
以地域传统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明日之城为发展目标,创造最大化的发展空间结构.打造以六盘水三线文化以及老城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发展路线,明确老城区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结合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重点对老城区域进行保护与传承,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明日之城".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进高校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为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的非遗带来了生机,但大多都局限于传习基地和课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还是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承发展。在文化创意大行其道的当今,笔者注重让大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其中,通过开展创意市集活动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尝试,促使非遗进校园后落地生根,接续传承发展,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非遗提供了可借鉴的高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互溶互渗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之后,红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全面铺开、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革命纪念馆,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有关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宣传和庄严定位工作的开展情况,反观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容易陷入的"四化"倾向的问题,号召全社会加强和重视红色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西林县那劳村为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 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认为在面临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应当善于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通过设立专项经费、 搭建传习基地,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等措施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在推进民族传统特色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构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我国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上,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为此,基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展开探讨,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具体原则,并就发展路径和措施展开归纳,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科学、全面、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