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37-3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每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中,都少不了对黄河的大河情结。无论从自然还是从文化角度,黄河都是绕不过去的坐标。对于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来说,黄河更是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黄河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葛剑雄通过实地考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揭开黄河不为大众所知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关于“黄金家族”的具体所指,学术界长期存在着“黄金家族”与“孛儿只斤”是等同概念,和“黄金家族”是指成吉思汗系后裔两种不同的看法。本刊1996年第3期发表的阿尔丁夫先生《蒙古史中“黄金家族”一词的来源和含义》一文提出了第三种看法。认为“黄金家族”出现的时间是在15世纪中叶,专指忽必烈家族。文章发表后在蒙古史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青年学者特木勒、希都日古两同志撰文提出不同意见与阿尔丁夫先生商榷,故此本刊特请阿尔丁夫先生撰写一篇答辩文章一同刊出,以推动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族谱是书写族群共同记忆的文化实践,湖南桃源回族在其编修的族谱中将英雄祖先的事迹、军事移民的历史、忠孝爱国的价值理念融入族谱的叙事表达中,呈现家族肩负国家使命迁居到湖南军事要地常德的漫长历史,将地域生活实际和家族历史变迁紧密相连,表达家国命运同构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民族的忠孝爱国精神。通过守望相助的民族互嵌叙事,体现多民族互嵌地区回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生活图景。研究桃源回族族谱的叙事体例、叙事动力和叙事情节,呈现回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以及通过族谱叙事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展现少数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中央民族学院48位教学、科研人员共同撰写的《中华民族》一书,已于今年6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民族》是一本民族学专著,也是建国以来对中华民族进行综合研究的一本工具书。全书近60万字,分总论(绪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模式和民族特性等方面,从民族学角度作了简要的论述。这是编者多年来对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心得和成果。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和鼓舞。分论是按地区分别对我国56个民族的族源、族称、人口分布、历史发展、革命斗争、物质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深入学习,湖北省民族学会在全省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征集活动,一批专家学者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结合湖北工作实际,深层次研究,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本刊从2022年第一期开始,特辟专栏择优选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家族或宗族是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经常关注的概念。对于家族或宗族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无论怎样界定,都离不开家族或宗族的基本要素——血缘。本文试图结合家族的血缘与民族身份两个要素,将甘青地区的家族分为具有多民族身份家族、转换民族身份家族、延续民族身份家族三个类型,并结合国家在场对家族类型及身份认同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石辰芳 《民族学刊》2023,(10):27-37+150
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经学为中心的古代学术体系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经学文本的撰写与传习的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不断丰富和强化的过程。从古代人才教育与选士的层面来看,经学文本是育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学术源泉,汉唐经学提供了丰富且规范的育化文本,宋明理学凸显了经学文本的育化能力,少数民族政权均遵从经学文本的育化地位。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历史来看,经学文本的书写载体与书写形式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体系,经学文本文字的规约性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型范,其演进性绘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记忆。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孕化与传承来看,经学文本熔铸了夷夏一体、天下一统的共生信仰,以及仁爱和合、礼乐文明的共荣信仰,推动中华儿女在信仰的恒辉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之姿走向今天,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等朝制定土司文教制度,通过崇儒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培养民族地区封建人才,致力于文化统一和思想控制,促进各族历代土司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乌江流域各族土司及家族子弟和俊秀土民子弟逐渐接受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深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也为土司制度的废止作了文化和精神准备.  相似文献   

9.
声音     
《中国民族》2013,(1):M0002-M0002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知识分子有关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述和历史书写随着国家危亡局势的加重而不断深入。20世纪40年代初,李文实考入齐鲁大学,跟随顾颉刚在内地求学,深刻感受到“青海、西北、国家”互动中地方关系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西北民族历史地理及民俗语言的考证研究,撰写了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民族互动交融的相关文章,亦对吐谷浑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20世纪80年代,在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的影响下,李文实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在《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认为支撑此思想的两个前提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从而提升了西北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高度。李文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仅对处理当今西北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亦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民间文学的特点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成为中华民族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她们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荣和壮大了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她们的文化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藏族圣僧人思巴(vphags—pa,1235~1280),①本名罗追坚赞(blogrosrgyas—mt-shan),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13世纪西藏投人祖国怀抱,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再度统一作出过卓越贡献。八思巴的家世与吐着其他某些王族一样,家族自身的人都把自己的祖源归之于天神下凡,②这是许多原始宗教传说中常见的“神人合一”观念,对此不予详述。这里只就人思巴所诞生的款氏家族世系源流作一简短而明晰的描述。(一)款氏源流关于八思巴的出身,《元史·释老传》曰:“帝师八思巴者,吐着萨斯嘉人,族款氏也。”“释源法主”法洪《帝师…  相似文献   

13.
伍氏家族居住在以南京为中心辐射至上海、北京、常德等许多地区,约有一千余户。其始祖为明代从撒马尔罕来南京“回回钦天监”任漏刻科博士的伍儒。伍氏家族出过大阿訇伍遵契以及中共领导人林伯渠夫人伍复明女士等著名人士。600余年来,伍氏家族分化为两支:一支被同化为汉族人,一支在发展中则将汉人同化过来,扩大了回族队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并非汉族文化的符号,它包含了在中国的许多民族的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及回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强调国民的政治归属与政治认同,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落脚点是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强调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意义。理念教育是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托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分别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信仰认知和行为认知,成为认知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重要维度。因此,理念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要从认知、情感、信念、行动上引导各族人民树立起“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都要为伟大梦想而努力”的坚定信念,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来留居广州的两个穆斯林家族──蒲氏家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西域血统的广州蒲氏家族后裔早已汉化。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该西域血统的广州蒲氏家族的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该蒲氏家族的文化变迁中,崇尚儒学、回汉通婚以及固有社区文化的丧失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该家族从主观上忽视自身民族文化的建设,是其家族变迁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6.
马娟 《回族研究》2003,(3):37-41
本文根据<雪楼集>和<元史>,考察了乌伯都剌这一色目人家族的仕宦经历、与汉人关系及其家族婚姻之特点,并分析了该家族华化速度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正> 最近,冼光位研究馆员主编、诸多专家学者撰写的《侗族通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侗族通览》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侗民族的研究进入了全面、系统的新阶段。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民族。她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灿烂的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史学危机”表现在其视野和理论解释力的狭隘和偏颇,史学转向意味着关注社会、普通人和边远民族“民族”叙事的社会史写作新趋向。以王桐龄等人撰写的四部《中国民族史》为主要内容的民国时期社会史写作围绕“汉人主体”,通过描述古代中国各民族相互抵触、排斥、同化和融合的多元、复杂历史实践,展示、证明和解释了中华民族为“血统”与“文化”的“混合体”这一社会事实和历史性结果。如此,社会史写作趋向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其所具有的开放包容、思变图新和勇担大任的精神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研究晋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