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文化空间作为古镇中最富活力的因素之一,在古镇的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古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空间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也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客观反映,塑造了地方认同和情感依恋。当下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古镇的保护和复兴息息相关,也为古镇注入了新的地域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精神?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庆彭水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聚落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评估,提出"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针对重庆彭水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聚落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评估,提出"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是酉水河流域四大古镇之一,湖北西南部的窗口镇,是土家族摆手舞、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发源地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湖北省政府确立的"湖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湖北旅游名镇"、来凤县打造的"土家文化集成区"、"酉水旅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起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有效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实践层面看,广西来宾市有着独特且卓有成效的做法与经验。研究以来宾市所辖象州县寺村镇为例,从需求、组织、创新等三个层面讨论了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机制问题,并就其今后应有的新常态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民族地区因淳朴的民俗风情、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新灵动的自然风光,其旅游业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生活显著改善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恶意滥用而濒临的危机与尴尬。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是否继续开发?该如何开发?良性开发的同时应如何做好保护、传承?继湖南省政协谭仲池、龚建明副主席率队就湘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后,近日,湖南省政协召开"民族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专题座谈会。与会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就湖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跨文化沟通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失语危机,这与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密不可分。文化误读虽是哲学、文学、音乐学、戏剧学、翻译学、语言学各人文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误读并不意味着失去。本文从跨文化视域下的沟通、接受、理解等方面,分析多元文化与本体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现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文化误读、文化失语和文化再生,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及保护问题,对我国传统文化如何自立、如何与他文化交互与共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指出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出随文化距离的增大而递减的总体特征;港澳台同胞、外国游客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其与中国内地文化关系的不同,在旅游需求结构上表现出"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文化特征.指出旅游市场细分和选择、旅游产品开发要以文化及其保护为基点,注意分销渠道的文化选择,以文化为媒进行宣传促销.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4月 2 1日 ,《民族研究》编辑部与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在京联合举办了“都市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家就如何在都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了讨论。(一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全球化对民族文化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因特网、电视、移动电话等媒体与通讯手段的广泛应用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民族文化的边界会不会被冲跨 ,会不会趋于模糊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纳日碧力戈博士提出全球化不是均质的 ,是互动的 ,是互相协商和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治理时代",并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和政策创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无疑应该成为我国中央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是一种重新改变各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如何应对城市中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治理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要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良性互动,使民族地区的城镇继续保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国务院通过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是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促进高原社会、文化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宏观性的战略规划.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落实《规划》、全面建设青藏高原藏区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赢得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尽管在这方面已有诸多努力与实践,但是相较于全球化、城市化而言,仍显得弱势。可喜的是,在一些地方性的实践中已走出了依靠人民群众的"内生"发展路子,罗城仫佬族文化保护即是例证。通过剖析认为只有实现文化、社会、经济、民生的多赢格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丽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古镇的"驻客"人群生活实况的描述,以及对"驻客"自我认同困境的分析,探讨"驻客"这一"类中介"旅游人群的特质。试图提出重新审视旅游人类学"东道主-游客"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认为从模糊的旅游人群边界设定出发,可以对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话着眼"千秋大计",运用系统思维,深刻阐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在树立正确"三观"、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国人民文素养,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在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在树立正确"三观"、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国人民文素养,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在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赣南是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被誉为"客家摇篮"。本文就赣南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从增强文化认同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步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法治文化需直面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存在区别与联系。一方面,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而言,它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为背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亟需纳入法治轨道,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实效。尽管法治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间存在张力,但二则均体现"人本"价值,显现出"人化"与"化人"之特征。为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与法治文化建设,应采用"循序渐进式"、扩大"少数民族的有效参与"、健全中立的"法治文化评估"机制等,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国家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提到过文化自信,并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文化历来都是其优势。数千年来,成都在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淀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孕育出了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鲜明特征的天府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天府文化新辉煌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坚定天府文化自信,弘扬天府文化优秀特质,首先就必须不忘本来,把握传统文化——成都的"根"与"魂",就是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延续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