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王辉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3)
趣者,味也。一首诗,乏情寡趣,就会味同嚼蜡,令人生厌,不堪卒读。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可见,在诗中写出“趣”来,使人体会到“色”、“味”、“光”、“态”等妙处,常常是一篇诗作成功的表现。趣诗是主观的情、意、理、志与客观的景、物、人、事自然结合的产物。从审美角度看,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麦永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西方通常都将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克丽斯塔贝尔》、《忽必烈汗》这三大诗作相提并论,称之为魔幻诗或超自然诗,对它们极力赞扬,推崇备至。布鲁克(Stopford Brooke)有一句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很能说明这一点: 柯尔律治全部美妙的诗篇可以装钉在二十页中,但是,应该全部用纯金。当代有影响的批评家奈特更是别出心裁,把这三首诗称为柯尔律治的“神曲”,认为它们分别与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净界》、《地狱》、《天堂》相当。概括地说,对柯氏魔幻诗不加分析批判而一味颂扬是西方评论的通病。另一方面,苏联和我们国内一些把柯氏视为反动或消极浪漫派诗人的论者又把魔幻 相似文献
6.
张晓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3-14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他曾在山西大同一带从事抗清活动,并留下了很多佳作。这些作品或奇崛,或深沉,或悲壮,不仅以诗为史,真实地反映了清初清军在山西的暴行,表达了对清统治者的强烈痛恨,以及为恢复故国奋斗终身的决心;而且作品中蕴含的那种永不屈服、永不言弃的爱国热情,也感动激励着无数后人。 相似文献
7.
苏轼凤翔诗作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早年就因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政见步入仕途。而他的第一任供职便是凤翔府签书判官,在大约四年(1061—1065)的任职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仅诗歌就有一百四十余首,虽然这些作品不能概括他的整个创作风貌,但对了解他在凤翔期间的生活情趣和创作意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慧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3)
卢仝是中唐"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其诗歌之"怪"表现最为突出,以致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专门命其诗为"卢仝体".可见追异求怪虽然是"韩孟诗派"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卢仝诗歌之"怪"却自具面目,具体表现在意象怪、诗境怪、用语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大自然创造的最圣洁的色彩。古往今来,绿色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为它吟诵,为它挥毫。诗中用"绿"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其中有"淇奥绿竹"的比兴。两汉罕见,唐代颇多。用"绿"来描述春天的景象,唐代诗人甚见创意。贺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春风裁出"绿"的飘带。 相似文献
10.
田道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4):152-154
本文以<禅月集>为底本,并参照中华书局本<全唐诗>及其<外编>、<补编>中收录的贯休在蜀中创作的所有诗歌作品,对贯休自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秋至前蜀高祖永平二年(912年)间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加以系年. 相似文献
11.
周生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的风格、出处和作者为王之涣—说的来源出发,对此诗是王之涣所作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根据《国秀集》、《吴郡志》和《大明一统志·平阳府》的有关记载,得出此诗的作者是朱斌即朱佐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孙亭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95-98
"戏作"之诗虽不是杜甫的主要作品,却有助于研究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诗人生性诙谐,能在苦中作乐,处处流露真情.诗人采取历史评价与特色分析相结合的态度和方法评述诗坛,见识卓越. 相似文献
13.
田有成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5(1):123-125
诗书合璧是艺术的较高境界,而完全是出自创作者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诗文是自己的,书法也是自己的;诗文是为了自己,书法也是为了自己,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是一种需要。唯此,诗书才有真情雅趣,亦唯此才见从心而觅,感无不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自觉觉人,自愉娱人。 相似文献
14.
龙长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湖南西部,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十二岁时背井离乡,东拼西杀,凭着几块木板,一把口雕刀,数枝画笔,几令宣纸,自立于天地之间,逍遥于四海内外,为绘画开一新路,立一丰碑;尔后又倒提画笔闯入诗坛,兴之所至,不拘陈法,虽短句零章,亦自成风格。此人,即名噪五洲大陆,自称凤凰乡民的黄永玉先生。 相似文献
15.
来森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9-92
关于司马彪《赠山涛诗》"苕苕椅桐树"一诗的作时与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文章运用史诗互证的方法,从司马彪与山涛二人的生平仕历出发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考察,认为两首《赠山涛诗》均当作于晋武帝泰始初,当时司马彪因品行问题未得仕,故赠诗于山涛以求荐举。 相似文献
16.
曹萱: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舞台上的权重增大,更多的目光被吸引过来。优势引导需求,中国企业亟需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我们,让我们了解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朱易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语言朴素、流畅的七绝历来被认为是杜牧的作品,吟唱起来几乎老幼皆知 特别是诗中的“杏花村”早已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诗词爱好者们就在地图上翻山越岭地寻找起“杏花村”来了。最近,《北京晚报》连续登载了两篇文章,专门研究“杏花村”。署名英爽的《“杏花村”辨》认为:我国产酒的杏花村有两处,一在山西汾阳,一在安徽贵池,杜牧诗指的是贵池杏花村。(见一九八○年八月十五日《北京晚报》)由李书磊撰写的 相似文献
18.
王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104-104
顾嗣立《元诗选二集》(下)第12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版)录有元赵汸《海月岩二首》,诗如下:
尽崔嵬倚石门,海风山月满岩峦。自言仙室依蓬岛,不觉人寰变广寒。千载扬尘安可测,一杯对景且为欢。岩前浴日皆诗景,唤醒东坡仔细看。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成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4):86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