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进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文化历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先进文化的现代表现:(1)市场文化;(2)知识文化:(3)开放文化;(4)创新文化。先进文化的实现对策:(1)普及国民教育;(2)提高知识水平;(3)保持民族特色;(4)改造传统文化;(5)扩大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但真正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则是先进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7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委托作者带头恢复和重建社会学。本文对 2 0年来重建社会学、人类学的经过进行了学术回顾 ,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对发展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看法。作者从下面 6个方面展开论述 :( 1 )重建社会学的方针 ;( 2 )学科建设的“速成”、“补课” ;( 3 )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 ;( 4)“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 ;( 5)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创新 ;( 6)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第二次创业。作者强调 ,我们要有文化自觉 ,即对本文化的“自知之明”。它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以求和其他文化和平共处 ,联手发展 ,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文化自觉实际上是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应。阐发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作为实现文化自觉的一个入口。作者指出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年芝加哥大学争创一流大学和发展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时期很有些相仿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有历史责任感 ,有学科意识。文末 ,作者呼吁 ,知识分子要有正气 ,要讲真话 ,要严守科学家的竞赛道德 ,加强队伍团结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发展经验借鉴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吸收借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文化建设经验,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吸收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宋代城市夜市兴盛背景、业态构成、夜市特色与文化的梳理,指出两宋夜市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消费特征,彰显出宋人的生活情趣、娱乐趋向和精神追求,对宋代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文化走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夜市文化为现代城市夜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其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10.
国家观念伴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 ,并随历史的演进 ,涵义有所扩展。在当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二是国家利益观念。在我国有助于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培育的因素有 :(一 )悠久历史所包容的辉煌与灾难 ;(二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 )当代中国的强盛。不利因素是 :(一 )市场经济中的某些负面影响 ;(二 )殖民文化的遗害。现阶段应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教育 ,培养民族忧患意识和公民意识 ,警惕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公元10世纪初到13世纪前期的三百余年,在祖国的北半部先后建立了契丹贵族统治的辽朝(916— 1125)和女真贵族统治的金朝(1115 1234),它们与五代、两宋北南并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的局面。辽金文学成长和植根于辽、金两代,辽、金两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如何?这是研究辽金文学首先必然遇到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两宋、辽金以后的中国历史,人们往往习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系统剖析中国企业对企业伦理建设的态度以及企业伦理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内容及方式方法,提出(1)企业伦理建设是中国企业适应21世纪日益开放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必然选择;(2)企业伦理建设应宜早不宜晚,宜真不宜假;(3)企业伦理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服从和服务于“成人达己,共生共存,多样协调”的企业发展终极目标;(4)企业伦理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和发展起一整套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终极目标的、适应当前企业生存环境、植根于民族文化、并为员工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价值体系;(5)企业伦理建设要强调社会公义与集体利益;(6)企业伦理建设的方式方法选择要坚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是目前我国总人口中相对整体素质最低的人群。造成中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历史文化原因 ;(2 )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在客观上造成对农民素质提高和实现素质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3)我国农村长期受“逆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制约 ,致使农民提高素质和实现素质现代化长期失去强有力的动力源 ;(4)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思想的恶性影响深远 ,至今仍成为束缚中国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致命绳索。  相似文献   

15.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尽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党在乡村建设中树立典型,并赋予这些典型引导乡村建设的政治功能。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史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以乡村典型变迁为标志的发展史。乡村典型的产生是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仅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来看,其产生的动力机制由四方面构成:(1)中国革命遗产提供了历史动力;(2)群众路线思想提供了理论动力;(3)乡村发展"锦标赛"提供了体制动力;(4)乡村制度的非连续性变迁提供了乡村典型不断更替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文化的发展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文化的发展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韩民青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循着一条什么道路前进?这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纳入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之中去考察,以便揭示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历史契机,并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整合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殷墟文化、黄河学、洛阳学、两宋论坛等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尽快推动中原学研究,努力打造中原学派,服务中原人民,繁荣中原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形似而神异:中西人文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3,(1):146-149
一、概论由于民族特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和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迥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概而言之 ,中西人文精神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1 )都以人为指向尺度 ;(2 )都体现出对反人性的批判意识。不同之处表现在 :(1 )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不同 ;(2 )虽都注重对人的关怀 ,但西方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个体的人 ,而中国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群体的人 ;(3)虽都有批判意识 ,但仍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 ,它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口…  相似文献   

19.
一种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延续或衰落、灭绝,除了受制于本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外部文化影响的强弱。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物质生活,还直接由文化创造者自身的民族主体意识所规定。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及其成因的讨论中,就上述前两个方面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剖析颇为精彩,而对于民族心理、思维定势、价值体系和传统观念,尤其是尊重传统、崇尚先圣、向往古代的历史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则似乎着墨不多。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定型并最终导向两宋以后的延滞衰微,都与尊重传统、面向过去、因循守旧的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晓骊 《阴山学刊》2002,15(2):47-50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转型时期。新文体不断兴起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移。两宋商业文化力量的崛起 ,是引发文学转型发生的文化根源 ,也是推动宋以后文学发展的重要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