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娄凯  高莹莹 《职业时空》2013,(9):44-46,51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明显呈多发态势,已经不能单靠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劳动监察查处来解决,因此寻求企业内部的化解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以苏州高新区为例,阐述了目前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企业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最终达到减少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是当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本文对当前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化解劳动争议、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职业》2006,(10):35
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而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事关每个劳动者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4):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而建立劳动用工年检工作制度是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断提高对和谐劳动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建设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劳动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时,劳动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代交际》2009,(6):29-30
当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欠薪和裁员现象明显增加,劳动争议案件急剧上升,集体争议案件多发,劳动关系复杂多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如何及时处置化解矛盾,探索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是关系经济发展和企业稳定的大事。工会切实发挥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既是工会履行自身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区与职工双方矛盾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从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和目前劳动关系的要求看。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使得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目前国有企业群众性经济面临创新的需求,是引导职工共同致力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战略性手段。针对目前职工的思想新问题,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加强企业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切实发挥职工在企业发展大局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立法宗旨,在1994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
黄乐平  朱茂林 《职业》2008,(2):40-4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干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13.
周斌 《职业》2007,(25):26-27
6月29日,广受关注的《劳动合同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实现了众多突破,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特邀劳动法专栏作家周斌从本期开始,从劳权的角度对该法进行系列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包茹婷 《现代妇女》2014,(5):271-271
农民工工伤认定是关系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农民工工伤认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在确认劳动关系时,要依据形式标志和实质标志进行判断;要根据劳动关系争议性质配置劳动关系确认权。  相似文献   

15.
肖元真  惠子 《社会学》2008,(2):22-27
劳动关系是工业时代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及其具体体现。我国新《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们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两部法规的颁布施行,对于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用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及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劳动争议六大热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茂林 《职业》2009,(1):24-25
2008年,我国有三部重要的劳动法律开始实施,是劳动争议集中爆发的一年.以北京市为例,1~9月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2954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3.8%:1~9月全市各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12140件,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89.7%.由于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在2008年劳动争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2009年的劳动争议会因此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和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与发达的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宪法》和《劳动法》为劳动者所设定的实体权利并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者所享受到的实体权利比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者要多,究其根本,根据程序法“无救济则无权利”的原则,我国的法律法规所设计的劳动争议处理救济程序不尽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改革开放50年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本身的完善,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实体权利救济,从而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周斌 《职业》2007,(19)
6月29日,广受关注的《劳动合同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实现了众多突破,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特邀劳动法专栏作家周斌从本期开始,从劳权的角度对该法进行系列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企业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括企业矛盾调处、职工维权、困难帮扶、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是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对新形势下企业各种新矛盾的有力方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庄严 《职业》2008,(19)
员工因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原因而离开用人单位的行为,产生了员工的流动.与之相对应,用人单位针对员工的流动也采取了种种管理措施.在实践中,大量的劳动争议在此过程中发生.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仅存在于员工入职时,也存在于离职时.妥善处理好员工离职问题,对双方都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