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篡的《鲁迅手册》(试编本,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有关“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的史料里,没有列入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出版的《太白》半月刊,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鲁迅先生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参与了该刊的编务。而长期以来,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却忽略了这方面的有关史料。本文想就这方面提供一些研究线索和看法。《太白》半月刊,是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间,在上海出版的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文艺刊物。由陈望道同志主编。据陈望道同志说:“《太白》杂志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创办的。1934年创办这个杂志,是想用战斗的小品文去揭露、讽刺和批判当时黑暗的现实,并反对林语堂等人配合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而主办的《论语》和《人间世》鼓吹  相似文献   

2.
周溯源 《船山学刊》2001,(3):127-128
1933年6月18日,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他特别提到“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致曹聚仁》)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期望的工作陆续有人做了,譬如这文祸史,就出了本学术价值很高、雅俗共赏的著作——《三千年文祸》(44万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初版)。作者谢苍霖、万芳珍伉俪,是江西高校文史学者。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颇受欢迎,屡次再版重印,最近又有修订本问世。该书所写“文祸”,泛指各类语言文字之祸,主…  相似文献   

3.
赋话与诗话、词话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赋在历代不大受到重视,评论赋的赋话也缺乏认真的研究整理,有关文献资料颇多散佚,学者深以为憾。香港大学何沛雄先生历年来致力于汉魏六朝赋的研究,著述丰富,成绩斐然。仅笔者所知,近十几年来,除发表论文外,还著有《汉魏六朝赋家论略》和《汉魏六朝赋论集》两部专著,并编订了《赋话六种》和李调元《雨村赋话》。何先生正在多方搜辑旧文,有编纂《赋活丛编》之志。《赋话六种》收录清王芑孙《读赋巵言》、魏谦升《赋品》、刘熙载《赋概》、浦铣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在1915年被袁世凯幽禁北京钱粮胡同期间,曾书赠鲁迅字幅一条,此事在该年6月17日的《鲁迅日记》亦有所记载:“下午许季市(寿裳)来,并持来章师(太炎)书一幅,自所写与”。最早披露此条字幅内容的,大概是黄裳同志所著《锦帆集外》中的《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一文。摘录如下:“许(广平)先生又拿出两卷字画来。……最大的一张是中堂,厚纸,章太炎先生所书:‘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杜谷满谷,杜阬满阬。涂却守神,以物为量’。上属‘书赠豫才’,下题‘章炳麟’”。据笔者查阅郭庆藩编《庄子集释·天  相似文献   

5.
《“则皆然”》这篇杂文以“尊古”署名发表于1921年11月3日的《晨报副刊》上,后来收入唐弢同志编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但1956—195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中却未收入此文;近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征求意见本)中也未将此文收入。我认为《“则皆然”》应是鲁迅佚文,应当收入新版的《鲁迅全集》中去。这篇佚文为:  相似文献   

6.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7.
近来,一些同志对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的讨论文章多起来了,这是好现象。最近我们根据调查,对此诗亦有一些想法,现把一些意见写出来,供讨论此诗时参考。一、此诗应何人请求而书及它的创作时间: 本诗原来没有诗题。起先我们以为是杨霁云先生在一九三四年秋编《集外集》时加上的。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九日杨先生自己写了一封信告诉别人,说:“两首诗的题目(按:指《湘灵歌》和《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不是鲁迅原有的。”最近,我们发现在杨霁云编《集外集》之前,在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日出版的《人间世》第八期里,高疆写的《今人诗话》一文  相似文献   

8.
李建国 《学术研究》2006,(1):142-142
初唐时期的大多数文人都是由隋入唐之士,清人所编《全唐诗》、《全唐文》将部分作者创作于隋代的作品收入其中。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一文对隋唐之际作者在隋所作之诗作了详尽的考证,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对《全唐文》中隋唐之际作者在隋所作之文作出考证。现考之如下。《全唐文》卷一三一,王绩《三日赋》。王绩在序中交代了文章的创作时间及缘由:“余以大业四年,获游京邑。暮春三月,暂骋娱游。……不能默尔,聊为赋焉。”据此,知此文作于隋炀帝大业四年,时王绩18岁。《全唐文》卷一三二,王绩《醉乡记》、《五斗先生传》。二文皆作于…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的驿站,他只记住了两个,除了一个日暮里之外,“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据许寿裳在《〈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中回忆:鲁迅“有一次,从仙台回东京,为的要去瞻仰明末大儒朱舜水的遗迹,忽然中途在水户下车了。鲁迅说水户是“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其实不确;水户的朱舜水遗迹为何,许寿裳也未言明。据朱舜水的日本弟子安积觉所撰《明故征君文恭先生碑阴》一文的记载,朱舜水是死在“江户驹笼之第”。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东京第一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其一,《示众》收入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1925年3月18日。除了《故事新编》,大部分“对《示众》进行生发与展开”的小说,都写于《示众》之前。那么,鲁迅为何还要特地写这篇以“示众”为惟一内容并以此命名的小说?其二,…  相似文献   

11.
“汉赋似小说”是钱钟书先生研治汉赋时所谈到的艺术见解。《管锥编》引社笃《首阴山赋》曰:“忽吾睹兮二老,时采薇以从容。于是乃讯其所求,问其所修。……其二老告余曰:吾殷之遗民也。……余闭口而不食。并卒于山旁。”钱先生认为:“观卒命句,则所见乃伯夷叔齐之鬼也。此赋后半已侠,然鬼语尚存百字,《左传》僖公二十年记申生之告,《庄子·至乐》篇托髑髅之言,逊其详情。情事亦堪入《搜神记》《说苑》等书。张衡《西京赋》所称:‘本自虞初’之秘书九百,既匆流传;《三国志·魏书·王魏二刘傅传》裴注引  相似文献   

12.
周建人同志在百忙中写了大量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于我们阅读鲁迅作品和研究鲁迅生平创作,都有极大帮助和启迪,无疑是十分珍贵的文学史料。但其中有个别观点似乎欠妥。如《鲁迅回忆录》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中有关鲁迅与瞿秋白的关系的论述即为一例。现就此问题略抒己见。《鲁迅回忆录》在谈到鲁迅与瞿秋白关系时写道:“鲁迅认为那些口头上说得漂亮、实际上并不实行的空头理论家是‘毫不足靠’的。他对……瞿秋白看法就是一个例子。……后来鲁迅在编《海上述林》时,只收瞿秋白的翻译,而不选他的文章,这就证明马克思主义者鲁迅对瞿秋白是有所保留的。”这里,周建人同志认为,鲁迅觉得瞿秋白“毫不足靠”,对瞿秋白“有所保留”,主要  相似文献   

13.
东汉张衡《归田赋》云 :……於是仲春令月 ,时和气清。原隰郁茂 ,百草滋荣。王雎鼓翼 ,仓庚哀鸣 ;交颈颉颃 ,关关嘤嘤。於焉逍遥 ,聊以娱情。……张震泽先生说 :“此赋是短小明畅的小赋 ,一洗过去繁重凝滞的大赋旧规 ,开辟了抒情小赋的新境界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衡诗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为此各古代文学史专著、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也大都引用。关于此赋的主旨 ,《文选》李善注云 :“《归田赋》者 ,张衡仕不得志 ,欲归於田 ,因作此赋。”上引一段 ,作者用清新的语言 ,描写了春日的自然美景 ,抒发出自己归田后恬…  相似文献   

14.
《绛洞花主》是陈梦韶先生在二十年代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剧本。“绛洞花主”是贾宝玉的别号。一九二六年秋,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第二年一月十四日为《绛洞花主》剧本作《小引》。鲁迅《小引》的手迹,由梦韶先生珍藏着。一九五四年,梦韶先生著《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出版),将鲁迅《小引》影印在该书前。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又将《小引》收入第七卷《集外集拾遗》。注释本说:“本篇当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最近,复旦大学、上海师大、  相似文献   

15.
周振甫先生从1932年应聘到上海开明书店做编辑工作开始,直到1975年调入中华书局,迄今已历六十载。在这六十年的编辑生涯中,周先生先后编校过《辞通》、《二十五史》、《明史》、《鲁迅全集》等重要文史大著,并在编辑《谈艺录》、《管锥编》等重要著作中和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振甫先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编辑精神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同仁的高度赞誉,1981年中华书局和出版工作者协会还特意联袂为周振甫先生从事编辑工作五十周年举办了庆祝茶话会。更加可贺的是周振甫先生在编辑之余还撰写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全译》、《李商隐选集》、《中国修辞学史》等深受学界喜爱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是目前研读李清照作品最完善、最权威的本子 ,被誉为“古籍整理之典范” ;笔者在拜读过程中 ,偶有愚见 ,聊缀于次 ,就正于高明。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辑自南宋曾《乐府雅词》 ,《乐府雅词》今存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本卷三作“莫讶 [杯深琥珀浓 ]” ;四部丛刊本卷下作“莫许 [杯深琥珀浓 ]” ,丛书集成初编本卷六作“莫许 [杯深琥珀浓 ]”。王仲闻先生采用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作“莫许” ;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也采用“莫许”。王仲闻先生对“莫许”未提出…  相似文献   

17.
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比较自觉地掌握客观规律,总是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的,鲁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或离开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的;他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各种思想、言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质。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同样证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可是,近几年来在关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化”——即探讨他如何认识客观真理的具体过程问题时,有人却认为鲁迅先生是通过抽象的“对思辨世界的勇敢的探寻”和“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这就是一种完全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立的所谓《心灵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和《心灵的历程》作者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认识的基础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他积极参加了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心灵的历程》作者却把鲁迅先生个人的意志活动、精神活动看作实践,其主要内容则是“他那自省自讼精神的寻路者的心灵世界”发生“变化”而已。从这样的一种实践观出发,《心灵的历程》全书通过“上篇”对《狂人日记》的分析,证明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民主启蒙运动中,当他谛视人的心灵深处,他就愈是感到时代力量的强大和战斗的鼓舞”的产物,而“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则在于“从狂人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探索的程途中,他的性格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那震颤的心灵的琴弦,……显现了战斗者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空前地表现了美将获胜的这一新的欢乐的主题。”在“中篇”里从分析鲁迅先生一系列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说明“鲁迅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世界”“所联成的心灵历程的河流里,异常清析地反映了鲁迅自己的心灵航行的一段经历。”在“下篇”中更进一步通过《一件小事》等第一人称的小说、《过客》等散文、《华盖集》和《两地书》中所提到的“我”字,统统集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即鲁迅先生自己本人的化身,从而说明这一切便是他“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反映,最后并得出了“只有通过一个思想上的艰辛的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鲁迅先生“才能逐渐寻获新的道路,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心灵的历程》在全书的个别地方也提到了鲁迅先生“重视实践”、“实践丰富了鲁迅的认识”等等,但是由于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致使自己的研究走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反面。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19.
古典名著笺注今译商兑二题相隆本“赋颂”犹之“赋”与“颂”乎《文心雕龙·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消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倍旧章矣。”周振甫先生《文心雕龙今译》译为:“……这时赋和颂首先得到发展,所以比喻手法象风起...  相似文献   

20.
一 和鲁迅一起办《语丝》的同人章衣萍在谈到《野草》时这样说过:“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富于哲理性,确实是《野草》的一个显著特色。这里所谓“都包括”,显然是指凝聚在《野草》里面的哲理是多方面的,是很丰富的。鲁迅从现实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