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社会孝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以孝治天下,把孝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推广至社会各个层面。本文分别论述了汉代皇族、士大夫和平民阶层孝行的具体内容及其不同孝行准则,并分析了三个阶层孝行的特点及联系。  相似文献   

2.
“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皇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金朝皇族文化产生的背景,认为皇族成员好学向上的精神是皇族文化产生的重要前提;金朝统治者对文化学习的大力提倡。为皇族文化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优越的教育条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有创造力的皇族人才,优越的生活环境为皇族成员从事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汉族优秀的诗词创作巨人对皇族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代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历史性进步。两汉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儒学教育的广泛普及,宗法秩序的初步稳定,道德建设的空前升格,都共同与一种社会文化存在有关,这就是宗族"祠堂"。汉代社会相当普及的宗族"祠堂",其作用超越了以往日月山川诸神祀所,形成了社会文化经纬的要络,也成为先祖祭祀的场地、孝道宣传的课堂、亲情凝聚的中心。皇族"宗庙"是最高层次的"祠堂",其宗法权威与政治强势结合,作用尤其显著。东汉"祠堂"建设"崇侈"的趋向,受到开明士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社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汉代非常重视社会教育,通过明确社会教育的核心理念、运用具体教育方法推行孝道理念以及完善社会教育网络等策略,由榜样示范、奖惩制度、官员施政、乡里教育等具体措施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使汉代整体社会风气较秦朝有了较大改变,从而为国家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的社会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于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代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办学类型多样化,分初、中、高三级;教学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化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汉代民办教育与官学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学传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今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论清代皇族的宗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皇族是满族的一个重要部分。皇族内宗人府的设置、玉碟的修撰和取名制度、族长的设立、祭田的出现,都反映了皇族阶层宗法的存在,体现了满族皇族管理的宗法化。其中皇族族长的设立与皇权的存在并不矛盾,族长不涉足政治,仅管理宗族的一般事务,目的是更好地为封建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7.
先秦秦汉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他们认为,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可为国家培养人才,改善吏治。先秦儒家最重视教育,并创立私学,对平民进行教育;汉代的地方官则通过官府的力量办学,使不少民众受到教育。先秦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翟麦玲 《南都学坛》2007,27(5):12-17
在汉代,礼教中的女子教育观与现实生活中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女子受教育的内容不只是礼教宣传中的贞顺、女功之教育,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从受教育的阶层看,也不只局限于士大夫以上家庭的女子,而是包括从奴婢到皇后之普遍阶层的女子;汉代女子普遍接受广泛教育,一是与礼教对汉代社会的影响还处于早期阶段有关,二是与汉代社会普遍欣赏、尊重有才女子的风气有关。汉代女子的受教育情况影响了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兰陵萧氏自晋宋之际以勋业进入社会上层之后,受到士族文化影响.齐高帝萧道成在称帝前已具备良好的经史与文艺方面的修养.他很重视其子孙的教育,形成了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其子孙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艺修养,甚至入梁后还创作出了标领时流或传之后世的佳作.萧齐子孙在为人气质及爱好等方面也显现出名士化的特征,如重视仪容风度与爱尚文物等.这都表明萧齐皇族在获得统治地位后迅速"士族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汉代校猎赋展现了汉代校猎之制,而由于两汉礼制思想与政治状况的不同,汉赋中所见校猎之制的描写有所不同。如西汉侧重于优游娱乐、奢侈淫逸,东汉初期重视其儒家礼乐教化功用,至东汉中晚期,则回归其军事功能本身,内容与风格各有不同。而从总体来说,汉赋所展现的汉代军礼,具有雄豪、恣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而起的王朝 ,在许多典章制度方面都有开辟、创新之功。本文主要利用正史资料 ,讨论汉代外交使节的选拔方式问题 ,并就其特点和产生原因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济南张氏是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重要汉人世侯之一。在蒙古侵金过程中,保一方平安。在蒙古灭金之役中,也尽量保全百姓性命。张荣、张宏祖孙对蒙廷甚为忠诚,出色完成蒙廷规定的六项义务。济南张氏与其它典型的汉人世侯有同样的政府建制与军队建制。张氏在济南恢复封建经济、重建封建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政绩,值得肯定。忽必烈罢黜世侯后,济南张氏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3.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论汉代露布     
露布在汉代一般用于某些上呈的奏章或朝廷下达的诏令,它是下达或上呈时将内容公开化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汉代露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用于军事信息的传播,而主要用于时政信息的传播。这些时政信息涉及到皇帝号召公开传布的赦赎令信息和大臣们有关时政的公开意见性信息,如皇帝丧葬礼仪的奏请、大臣在国有大丧时的政治表态及对有关官员的举报和揭露等。元魏以后的露布主要用于军事传播。汉代露布在传播内容、传播特点、传播方式、传播作用等方面与元魏以后的露布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冯芳萍 《南都学坛》2007,27(1):19-22
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朝廷通过不遗余力的孝治教化,企图达到“以孝劝忠”的政治目的。就当时在汉代社会结构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士人宗族的状况而言,一方面这种广泛教化政策使得宗族内部对于孝悌的德行非常重视,同时使得家族内部形成了以士人为核心的比较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但是另一方面,每当关键时刻需要在忠与孝、国与家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士族的趋向往往会是首先维护本宗族的利益。正是这一点,成为两汉政权两次倾覆的重要因素。国家“以孝劝忠”、巩固政权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赋作家的生命欲望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形态第一,通过大赋写作,迎合帝王的好尚,扬名当世;第二,通过写作、立言,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身后声名之不朽;第三,试图通过讽谏之义的表达,确立作家在特定格局中为人们所认可的角色形象。所有这些,都对汉赋作家的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汉代自朝廷到民间普遍存在的奢靡铺张、纵游恣乐的风气,不仅成为汉赋作家生命欲望得以滋长的土壤,而且还无形地塑造着他们尚“侈”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汉末三国时期 ,宗族内部个体家庭已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核心 ,宗族已从组织退变为父系血亲的聚居群体。宗族瓦解 ,个体家庭作用上升  相似文献   

19.
王莽从贵戚低层向权力核心靠拢并以和平方式登上皇帝宝座,与西汉后期社会舆论导向关系密切。汉末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易姓改命"和"再受命"思潮渐为时人所接受,为王莽改朝换代奠定了理论和舆论基础;王莽折节恭俭、谦约退让、克心履礼、折节行仁、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等不同时俗的行为举止,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其成为社会各阶层心目中的"圣贤之人",朝野内外颂声并作,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拥戴与支持,为其代汉做了舆论上的引导;符命瑞应舆论的制造昭示着其代汉是天命所归,王莽在舆论的推动下"不得已"完成新汉政权的和平嬗代。总之,舆论引导与制造推动了汉新政权的顺利更迭,舆论战在王莽禅汉的道路上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元朝建立者忽必烈汗 ,为夺取汗权和巩固汗权 ,大力推行“汉法”。其建纪元 ,立太子 ,废除豁里勒台制 ,改国号为大元 ,迁都到大都 (今北京 ) ,是为了加强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建都城于大都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忽必烈汗尊礼孔孟 ,重用儒士 ,是他推行“汉法”的重要内容。怀才不遇的儒士们 ,借机“汉法”之行 ,发挥其各自才能 ,辅佐忽必烈汗建立了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