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官莫忧贫     
钱立功 《中华魂》2021,(3):41-41
重读"叔向贺贫"的故事,仍然感到发人深思。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向他"贺贫"。叔向列举两个例子:栾武子一生清贫,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且执行法令没有弊病,避免了灾难。而郤昭子虽有钱有势,但他骄横跋扈,招来杀身之祸。叔向认为,做官就应该甘于清贫,官德为先,为官忧贫,贪欲必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好传统。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而且被视为"仕者之德",无数能臣干吏都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2.
官德之价值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德的产生依赖于官吏的产生。官德之流变具有从政个体官德发展的层递性、从政群体官德的主导性、社会形态官德发展的历史性及现代官德对传统官德的承继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官德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树立领导权威、防止公权滥用、克服权力异化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张伯行是清代政声显赫的著名官吏.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崇尚儒学,一生坦坦荡荡、勤勤恳恳,既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崇敬,也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称赞和褒奖.作为一代名臣廉吏和理学大家,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其为政与为学之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博士从政"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博士从政"现象,认为"博士从政"符合我国干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引博入仕"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针对国家、地方、博士毕业生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廉洁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为官之德、从政之基。充分利用屈原诗廉文化基地开展廉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仔细品读屈原诗词并在秭归屈原祠这一诗廉文化基地亲身感受其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对于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提升人格境界、树立清正廉洁的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官吏考核。从原始考课法到周朝的六计考核,从春秋战国的"上计"到秦汉官吏"考课"制,从《唐六典》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官考课七十二法》、《五条课郡县法》、《三等黝陆法》、《六条课郡法》,从宋代的"四善四最"和金朝的"四善二十七最"到《明会典》规定"九年三考"制和《清会典》规定的"四格八法"制,我国古代官吏考核的法律规制一步步发展完备。对我国古代官吏考核法律规制进行流变考证,有利于探究其对我国当前行政责任法律规制的启示与借鉴价值,和对西方文官考核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清正廉洁"作为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面旗帜.清正廉洁,是中华廉洁文化的核心要素,这是共产党员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纠正了唐代陇右道不是官吏贬谪地点的观点,指出,唐代西域有一些贬谪官吏,并对这些贬谪官吏遭贬的原因及时间进行了分析考证。学术界有关贬谪官吏败坏了地方风俗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唐代贬谪到西域的官员多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治国安邦的才能,对唐朝经营西域及地方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还对唐代有关贬谪官吏"量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坚力量。从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确立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到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期好干部的"20字标准",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干部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德才兼备"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这里的"才"就是指领导干部从政能力,即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使命所必需的全部素质和才能的总和。如果说从政道德是为官之魂,那么从政能力就是为官之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多处理论创新,其中一个亮点是不仅首次将"清正廉洁"作为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面旗帜,并同时首次提出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理论。清正廉洁不仅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明镜,同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旗帜,有利于党的执政使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关注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热点。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主要表现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抽象的共性压抑具体的个性。要辩证认识儒家传统道德观,在批判继承中实现超越,并以实践为基础确立和谐的道德教育观,整合传统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12.
勇毅,是古代中西带有共同性的道德规范.儒家视"勇"为"三达德"(智、仁、勇)之一,足见勇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伦理思想中,与勇德紧密联系的概念还有"毅"."勇"、"毅"联用,表示勇敢坚毅,它要求人们勇猛无畏、见义勇为、信勇刚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勇于进取、勇往直前.无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还是科技创新、艺术创造都离不开勇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弘扬勇毅品质,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推动职业活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乃是封建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三纲",而三纲落实在家庭伦理中又具体体现为其中的"二纲",即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尽管其自身存在着诸多弊端,近代以来亦备受挞伐,但我们仍要将"二纲"置于其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中予以考察和评价,而不能完全忽视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与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具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即一切的评判标准基于道德.以道德相尚,道德就无处不在.五德的广泛应用,是中国文化中泛道德主义倾向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6.
重视公德和私德的统一、重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重视群体主义和个人事业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当前社会治理德治是基础 ,法治是根本 ,要做到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重建当代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在表现家庭教育时,除父亲外的另一主要施教者母亲,对其子的误入歧途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职责.究其原因,中国传统"女教"所赋予女性的"三从四德"等规范要求与其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职责是极其矛盾的,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与所拥有的权力以及自身的能力也是极不相称的.如此矛盾现象使得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地位,由此也形成了家庭子女教育的一种严重缺憾.  相似文献   

18.
以《新民说》为主线,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及其与儒学传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梳和评析。作者认为,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和群治思想突破了儒学传统的民本思想,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潮流。但在伦理道德观方面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儒学传统,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梁启超提出,一方面通过"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另一方面通过"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这种将两种文化的长处兼容并蓄的文化创新观念,即便在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北省武当山周边村落的寄死窑的考察,及对有关寄死窑理论解释的叙述,作者指出弃老习俗并非只出现在中国,还出现在世界许多民族中;寄死窑现象并不与中国传统道德相悖,相反,它说明中华民族的孝道是从野蛮习俗中逐渐发展过来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遵守主要表现为对法律化了的伦理道德的遵守,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法律观念。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化和现代化道路已经走了一百多年,当代中国人法律观念依然淡薄。本文以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的国人法律意识为视角,分析国人为何缺少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