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中有相当数量的鬼戏,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曾长期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但在“左”倾思想统治文坛艺苑时,却遭到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本文认为鬼戏属于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幻想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涵着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其中的一些精品杰作,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矛盾,暴露了剥削社会黑暗、腐朽、罪恶的现实,批判了人世间的不平等,并通过对鬼魂形象的冥问世界的描绘,宣扬正义,讴歌美善、鞭挞丑恶,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作用。而且,鬼戏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的积淀,不但可以为研究文化艺术史提供某些思想艺术资料;而且也对哲学、宗教、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无可取代的参考价值。总之,在克戏研究中应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或,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力求公允。  相似文献   

3.
读了许祥麟同志著《中国鬼戏》(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深感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在中国鬼戏研究领域最为系统全面,而且发明最多的研究成果,一部很有份量的戏曲史论著作。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即在于它是第一部中国鬼戏发展史,填补了中国鬼戏研究领...  相似文献   

4.
“人所归为鬼”。鬼魂崇拜对“鬼”字的用法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就该问题分析了现代汉语中“鬼”字的用法,既说明“鬼”字用法的发展,也说明语言文字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于4月17日至21日在四川省丰都县——闻名遐迩的“鬼城”召开1991年(第八届)年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讨了鬼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讨成果。 参加年会的有川剧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川剧艺术实践的编、导、演、舞台美术、音乐创作、剧场经理等60多人。在与会者提供的48篇对鬼戏研讨的论文中,有的评介解放后关于鬼戏问题论争诸说,有的论述鬼戏的审美价值,有的对“鬼文化”进行探索,有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鬼戏中大多数公案剧往往以戏曲舞台为“道德法庭”,以幻想中的冥官和理想中的清官为这特别法庭的法官,以“业报”为原则而惩恶赏善。众多的鬼戏中,神鬼均被描写得十分清廉,戏曲中的阴曹地府为以们提供了讲理的地方,只要有理在握,即可得到阴司的支持和帮助。理想中的神祗和清官对恶者无情,但对善良的人们和受欺凌的弱者却充满同情。鬼戏中惩恶赏善的类型有:为受冤者报仇雪恨,使不该死而死者还魂,使善者增寿,使善者子孙通达富贵,使善兽转世为人,使善者升天等。鬼戏所张扬的业报思想大多表达了戏剧作家的憎爱情感,体现了广大民众的良好愿望,但也确实包含了一些消极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家、哲学家的著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鬼魂之存在深信不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猜测描绘出鬼魂的特性。由于犹太人否认鬼魂存在 ,基督教徒在传教过程中向古希腊、罗马的鬼魂观念中寻求证据 ,力图证明基督死亡后现身并复活的可信性。因此 ,可以说古希腊、罗马的鬼魂观念为基督教的兴起提供了理解的平台和信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释“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辞常见“鬼梦”中的“鬼”如同《周礼》里的“占梦”;“多鬼梦”就是诸多“占梦”作梦。在甲骨文中,“鬼”的专职乃是为占吉凶而作梦。后世的“鬼”指巫觋所见的鬼魂,是卜辞“鬼”的引申义。因“鬼”能见常人之所不能见,故其所见就是神示之兆。卜辞以“占梦”称“鬼”,而梦字又不从“鬼”,是因为“鬼”戴四目头乃是其“赠”祭以逐恶梦之形象,行其“占梦”职而睡乡觅梦之时却必得除去四目面具,故“梦”字形中之“占梦”并不象四目之“鬼”  相似文献   

9.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0.
鬼诗即鬼魂所作的诗歌。宋代文人士大夫喜欢听鬼故事,谈论鬼神,并由此大量创作、传播、书写、收集鬼诗。宋代鬼诗创作繁盛,这些诗歌以宋人笔记、小说、诗话为载体,由文人加工、润饰而成。宋代鬼诗在创作心态上表现出娱乐性、幽怨性、预卜性等特征。鬼诗在宋代之所以流行,与崇尚巫鬼的社会习气濡染、高压政治氛围下需借鬼以讽人、鬼能诗好诗成为宋代文人共识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凡男与女仙、女鬼、女妖的婚恋传说,都与这一时期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密切相关,是庶族宣泄内心不平的凭借,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的向往.其中凡男与女仙婚恋传说中,女仙身份的发展变化,是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世俗化的产物;凡男与女鬼婚恋传说的盛行也与这一时期的鬼魂实有观念、冥婚习俗以及疯狂的盗墓现象有关;而凡男与女妖的婚恋传说,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这一时期继人神婚恋、人鬼婚恋传说之外,又一种以变异的方式反映世俗男女对婚姻恋爱的观点和态度,以及他们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中鬼魂脚色的舞台装扮很特别,以黑、红、白三色为主色。其用色特征的形成,受到多个色彩符号系统的影响。魂帕、鬼穗子的形制和用色,分别受丧俗中覆面物和穗状纸钱的影响。黑衣、红衣、素衣,主要受中国传统色彩象征系统的影响。上述装扮又同时受到戏曲服饰色彩秩序的影响。每个符号系统的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每一个鬼魂形象的服色选择,都是不同系统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家先"是指家族中先亡长辈(如父母、祖父母等)的鬼魂,也是古人冥界观念中常见之鬼."家先"之语频繁地出现在道书文献中,其与"外鬼"对应而并为道门法术所劾治的重要对象.我们首先从<太平经>入手厘清了"家先"概念的涵义,进而分析了"家先"与"家鬼"之异同及其与在世亲属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陈述了古代文献中谈到的几种劾治"家先"的法术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古典文学教研室于十月二十八日晚联合举行座談会討論“鬼戏”问题。参加的有講授宋元明清文学的教师、进修教师,研究宋元明清文学的研究生,以及其他关心戏曲的同志,共十五人。馮沅君教授作主持人。这次对“鬼戏”的討論是在目前学术界已經展开热烈爭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座談会首先接触  相似文献   

15.
相田洋  韩昇 《学术研究》2003,13(10):104-108
日本、朝鲜和中国华南 ,存在着形式相近的“石战戏”民俗 ,其意义也十分接近 ,都是借助石头的神力避邪驱魔 ,占卜一年吉凶 ,应属于南方型“照叶树林”的共同文化。石战戏在中国出现甚早 ,在石战戏存在的地区 ,出现专门的投石高手 ,组成军队 ,涌现名将。而日本和朝鲜也有相同的事例。这些现象都应该从东亚的广阔视野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酷刑史造就了两类特殊人群:行刑者与看客。由于杀戮示众具有表演性,看客就将行刑者的身份转变成戏子,将杀戮看作“杀戏”,一场杀戮就是一场戏:在“行刑者-受刑者-看客”这一链条上,于看客而言,杀戮是杀戏;于行刑者而言,杀戮是戏杀;而受刑者则是被杀戮裹挟进戏场的戏子。刑场与戏场也因此有了异质同构的特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深刻表现“杀”与“被杀”现象的有鲁迅、沈从文、莫言等作家,他们的相关作品形成了现当代小说中极为独特的杀戮主题。作家们分别选取“行刑者-受刑者-看客”这一链条上的不同对象加以表现,借此,鲁迅声张启蒙理念,沈从文关注宗教意识,莫言则挖掘历史症结。  相似文献   

17.
朱仰东 《船山学刊》2011,(2):177-180
相对于大家热衷于对《水浒传》研究的梳理,元代水浒戏则显得有些落寞。实际上.元代水浒戏研究自上世纪初至今,其进展也是很大的,成果也很丰富。对水浒戏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对研究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益于改进。文章从三个阶段对水浒戏研究做了划分。明晰了研究中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通过梳理,也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指正。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是元代艺坛上的奇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浩瀚星空中的璀灿的星系。要探测这个星系的奥秘,就需要研究它的创造者——元杂剧作家的身分,即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所托身的社会阶层。本文研究的主要凭据是钟嗣成的((录鬼簿》,明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及王国维、孙楷第、隋树森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的初步探讨有三方面:元杂剧作家多为儒吏;元代社会的儒吏阶层;儒吏身分对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元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元杂剧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在创作上所展现的绚丽多采的繁荣格局,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一批戏曲专业作家的涌现表明,当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作家群。他们有着与此前历代文学作家截然不同的某些特点。《录鬼簿》等有关资料说明,当时大多数杂剧作家不仅是接近下层人民的,而且他们本身就是生活在普通人民之中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知识分子。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们在创上走的是一条走向民间与戏曲艺人结合专门致力于杂剧创作的专业道路,关汉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就使得他们和我国文学史上传统的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文人作家的情况有所区别,也不大同于此后即明清两代以传奇戏(包括杂剧)为主要形式创作的戏曲作家(只有清初李玉、朱素臣等差可比拟)。因为我们知道,在元杂剧作家中,有的终老布素,从未仕进;有的虽曾出仕,但却“门第卑微,职位不振”①。问题的关键还在  相似文献   

20.
李祥伟 《学术论坛》2005,(6):140-143
张爱玲小说中出现古墓、尸首、鬼影、黑暗等一系列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张爱玲着意将人间场景描绘成阴森的鬼魂世界,以人拟鬼,从死看生,揭示人类与生俱来的悲剧性,给人一种从大限看无限的突破感.死亡意象体现作家的审丑趣味,而死亡意识则体现了作家审丑意识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