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党政分开是一个首先的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执政党,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政权以及各种非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需要认真探索的问  相似文献   

2.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党如何实现政治领导,政府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国家管理,党政关系如何摆正、理顺,是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和30多年来苏联东欧各国改革这种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党政关系改革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昌彬  刘燕 《天府新论》2006,(Z1):160-161
检察权即法律监督权,是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中所承担的特定职能和责任.目前,我国检察权的配置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从立法原则、公诉权和民行检察权等方面完善检察权的合理配置,是当前司法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1、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许多弊端。“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2)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现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或者说,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归宿。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内容涉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而关键在于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任务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取决于这个政党是否有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6.
《南京社会科学》一九九八年课题指南政法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研究;4、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与政治发展思想体系研究;5、社会主义民主与监督研究;6、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政治体制改革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高标准。可是,生产力的内部矛盾通过哪些社会机制影响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这是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改革和完善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任务,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方面,《邓小平文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认真学习《文选》,对于进一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有关政治和整个上层建筑的思想。指导我们搞好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我国的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建国以来,我国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都未能使它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为配合重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的需要,深入探讨和正确处理中央与...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完善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对改革目标、关注重点、重视程度和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都呈现出S形发展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由于中国改革面对的具体问题所造成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S型发展的特点,体现了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所具有风险和困难的清醒认识及灵活应对,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政治制体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使然,也是解放生产力。(一)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现实基础就是现行的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聂月岩 《学术界》2012,(12):5-13,284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3.
小政府 大社会——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特征。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政治体制,就成为初级阶段的一大任务。政府是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府政机构是国家的权力组织与运行形式,这种重要性加上我们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对政府体制恰恰是进行了适  相似文献   

14.
徐育苗 《江汉论坛》2004,2(7):59-61
何谓政治体制,它与政治制度是什么关系,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存在较大混乱。我国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五种:政治体制等同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指具体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制定的国家政治机构行为方式的规范体系与国家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形式的规范体系的总和;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政治体制是比政治制度更为广泛的范畴。笔者认为,把政治体制界定为具体政治制度比较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作为具体政治制度,同根本政治制度相比,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可变性、借鉴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贡献张田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我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所做出的高度概括。其实作为党的第...  相似文献   

16.
朱秀英 《东岳论丛》2001,22(1):53-55
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改革 ,呈现出的渐进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正确妥善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实现体制的平稳转轨、平稳过渡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然后再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后配套进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的改革 ;政治体制的改革 ,必须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的展开 ,尽可能平稳进行 ;改革必须分阶段进行 ,循序渐进 ;改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走渐进式发展的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 ,是由改革的性质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行为的市场导向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发展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政治体制的变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造成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效率之间的明显差距.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互动增进”,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政府行为或运行方式的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实现以法治国、制度先行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县政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基础。从县级机构改革入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立场更加中立、更加理性,给整个政治体制带来的风险也最小。因此,县政改革最为可行。将县政自治作为中国县政改革的目标,对县级人大、行政与司法系统进行综合改革,以新的权力来源实现县行政主官对一县政治经济和地方民众的真正负责。只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上层建筑,即县域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迫切要求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根本途径,只有搞好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决策体制,才能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开放搞活,就要求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自主经营,平等交换,自由竞争,这就要求在政治上创造平等、民主的条件和环境,要求改变传统观念,改革管理体制;经济发展要求政治体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导向为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助于克服在合理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是衡量政治体制改革合理与否的“质”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