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山西榆次出土的明清墓葬中的人骨进行的性别考古学思想指导下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该人群性别比较大,可能与重男轻女观念和溺婴习俗有关。女性死亡年龄结构中壮年期所占比例较大,可能是围产期死亡所致。古病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存在缠足,这是首次发现的考古出土的缠足人骨标本。对退行性关节病的统计暗示两性存在明显的分工。这些研究结果与相关历史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一、女性缠足:中国封建时代独有的现象缠足起源的年代众说纷纭,但缠足之女为封建帝王所宠爱应始于南唐后主李昱(公元937~978年)时代。官嫔娘是第一个用帛绸裹足以博得皇帝欢心的妇女。北宋时女性缠足之风开始蔓延,南宋以后愈加盛行。《宋史·五行志》篇的“理朝宗,宫人束脚纤直,明快上马”是其佐证。而在元代的杂剧中,“三寸金莲”的“美称”司空见惯。及至明清两朝,是否缠足就成为衡量女性美的第一标准,未缠足的“大脚女”被人耻笑,难以谈婚论嫁。17世纪西方传教士这样描写中国女子:“她们大多很难活到30岁,他们的脚被按照可笑的习俗缠裹…  相似文献   

3.
王冬梅 《兰州学刊》2000,15(3):79-80
戊戌维新时期的不缠足运动,是由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发动并领导的。它不但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而且也是一次保国救亡运动,同时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妇女解放之先声。一、不缠足运动的兴起据载:“夫缠足之俗,各国皆无,惟中国独有,然亦非举国皆然,惟汉人大半有之。推其原由,历朝史册并无言及,仅见于后唐,李后主爱妃娘,善歌舞,得宠幸,后主乃作金莲花,命娘以白帛缠足,作新月状,歌舞其上,由是作俑,而后人相沿成风,愈久愈炽,牢不可破”1。缠足恶俗,严重地摧残妇女的心身,使妇女终身失去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缠足是严重战害中国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清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天赋人权说和女权理论的输入以及社会变革的展开,逐步兴起了不缠足运动。废禁缠足,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5.
中共的反缠足运动延续了自晚清以来的政治化思路,不断根据新的形势,赋予缠足各种内涵。苏维埃时期,共产党一面彰显缠足的“封建束缚”特点,一面强调放足对“参战动员”和妇女解放的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除抗战、革命与生产动员外,缠足对妇女自身的影响,继续受到中共的关注。1945年后,中共的反缠足运动逐渐与土改、生产及支前运动结合起来,放足最终成为解放生产力的手段,而非目的,即使是在以解放妇女为己任的妇女运动领导者眼中,亦复如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7.
安顺屯堡人主体由来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 ,学术界普遍认为贵州安顺屯堡人的主体是来自凤阳、南京等地的“老汉人”的后裔。然而 ,屯堡妇女长袍大袖粗长腰带、从不缠足、婚前蓄辫、婚后挽发梳髻等特殊服饰和发式 ,屯堡人强烈的卷舌音、儿化音乃至颤音等特殊语音以及某些特殊语汇、特殊食品、特殊的祭祀习俗 ,加上大量的历史记载表明 ,安顺屯堡人主体的祖先应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戊戌时期妇女启蒙的中心是"废缠足"和"兴女学"。首先,以明清之际至晚清的各种反缠足话语为对象,考察在外来文化的挤压下,民族主义主题在启蒙思想中的凸显。其次,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妇女启蒙思想在民族主义话语中的变奏;最后,考察戊戌时期"兴女学"的思想源流。通过考察,可以认为,戊戌妇女启蒙是将妇女纳入民族国家话语的重要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9.
缠足,作为一种丑恶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余年,给广大妇女带来过无穷的痛苦与灾难。到了晚清,随着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一个颇具声势的不缠足运动逐步在全国展开,向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地冲击。回顾一下晚清不缠足运动这一历史,对于全面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妇女观是康有为庞大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禁缠足、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兴女学、妇女应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五个方面论述了康有为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性、空想性、矛盾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海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6,503(1):136-138
缠足陋俗"万国皆无,中国独有",严重摧残着妇女的身心健康.近代以来,基督教会和传教士作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宣传和推动不缠足运动,切实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不仅发表了许多反缠足的言论,并对天足会的活动进行了介绍和声援,从而对近代不缠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封建社会的“上古遗风”笼罩着中国并反映着中国社会的风貌。社会习俗中礼仪制度、婚丧嫁娶、宗教迷信的观念、程序、方式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即便是奴婢娼妾、缠足阉割、盗赌殴嫖等恶习中包含着何等程度的残酷、迂腐和野蛮,却不能普遍受到国人的憎恨和诅咒。这些习俗一直延袭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中国步入近代以后,才有人开始认识之熟视无睹的弊习陋俗,有人开始去碰这凝滞、沉重而又年长的旧俗,它随之开始摆动,开始摇撼。 进入二十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于民族危亡的阵痛中再次醒悟,他们认为“时势变迁,人情移易,古法虽精,恐不合于今世,况未必能垂之久远而无弊也”。他们批判旧制,背逆传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社会习俗变化的基础上,又一次向旧习俗挑战,主张兴女学、戒缠足、变婚姻、反迷信、禁吸  相似文献   

13.
张琳 《晋阳学刊》2009,(4):125-127
女性从业是女性拥有独立经济地位的保障,而女性独立经济地位是实现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基础。女性就业艰难不仅关系到妇女的生存与发展权益,更关系到两性平等、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只是牵涉到遭受歧视的人群,而且会使整个社会中人们的公允、平等以及公正等法治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极大阻碍了社会迈向文明的步伐。因此,如何确认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女性就业不单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元代收继婚俗及其演变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收继婚姻的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 ,曾在中原地区汉族之中推行这种婚俗。但到后来 ,收继婚俗在汉族和蒙古族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由社会的和经济的文化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费涓洪分工是社会发达的标志。性别分工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分工,从原始社会的妇女采集和男子狩猎,到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始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分工形式。但两性分工的具体形式却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甚大。中国农...  相似文献   

16.
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服饰审美中的性别暗示既暗示了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又反映了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国服装史上的缠足与西洋服装史上的束腰都是服饰审美中的极端化例子,它们都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去符合当时社会的男性审美需求。这两种残酷的陋习可以说完全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两性差异中男尊女卑的完全体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两性的不平等日趋走向消亡,女性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伤害身体来取悦男性的方式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回族的生育决策与两性家庭地位是前人尚未研究过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从回族的生育观、生育决策权、计划生育和生育子女的原因等方面实证地描述了两性的家庭地位。表明回族两性的生育决策权与两性地位已比较平等,妇女地位与女性参与生育决策具有互动的双向作用。女性在生育和计划生育中承担了更多的义务,由此也承担了更多的意外。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家庭地位和妇女的生育地位,还有待技术进步和社会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妇女的家庭职责,大抵包括生育、主中馈、相夫、教子、管理仆婢等,而生育更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妇职。在明代,无论是皇室妇女,还是平民妇女,无不都有独具特色的生育信仰及其习俗,而其目的均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家族内的地位。围绕妇女的生育问题,则衍生出了诸如生育禁忌、溺女乃至祈子诸多习俗。这些现象揭示了明代社会中深刻的儒家传统"男尊女卑"意识的实质以及明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实际地位。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毅平 《东岳论丛》2001,22(4):59-61
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和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以强调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为主要内容 ,以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为关注的重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并使我们的妇女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