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园书写是流散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作为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加勒比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因此,其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在全球化流散背景下极具前瞻性意义。加勒比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形成过程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变迁,时间跨度约四百年,前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真实的家园再现为特点的殖民书写、以真实与想象混杂中的家园镜像为特点的后殖民书写和以想象中的家园梦想为特点的流散写作等。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捷克人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生存处境,他在他乡叙写在故乡的经历,以实现某种回归。本文以昆德拉作品中的回归主题为主线,主要从回归之因、回归之途和回归之幻三个方面来探讨,作者在探询存在的可能性,追问回归究竟能否实现?他们处在多种身份的疑惑当中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所以只是在试着追寻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第一代美国犹太文学是犹太美国人的隔离苦难史。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则刻意疏离犹太身份,其作品也被贴上了"同化"标签。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三代犹太美国作家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对犹太传统回归的渴望,其文学也随之呈现出"回归"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第四代美国犹太作家的崛起,流散转向逐渐形成,而介于"流散"趋势与"同化"主题之间的"回归"浪潮是研究美国犹太文学历史和未来的重要连接点,其地位和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作家赵光鸣的笔下,大多讲述关于流浪者和异乡人在西部大地漂泊的故事,作品中处处流露着浓郁的家园意识。本文主要从赵光鸣创作的心理溯源、小说中家园意识的凸显和思考以及对失去家园的人道主义同情与关怀等方面对赵光鸣小说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的"中国记忆"小说在比较文学视阈解读,具有跨文化意义。作者在流散语境中以双重文化视角回望母国的态度,使其作品蕴含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严歌苓在流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二是严歌苓在流散语境中回望母国的独特意蕴,即对真善美的追寻;三是严歌苓回望母国的书写策略;四是严歌苓回望母国的文化守望。严歌苓在流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和以"局外人"的立场回望母国的创作显示出独特观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型,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小说、诗歌、史诗等文本中.加勒比成长文学中的主角既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普遍具有的"成长的烦恼",又有生活在殖民地或后殖民地社会中的青少年特殊的烦恼,即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对个体成长和命运的探索也成为对民族成长和群体命运的探索,个人的成长史往往成为民族的寓言.加勒比成长文学中父名和父亲形象的缺席显示了集体记忆的缺失,多面性的母亲形象则反映了被殖民者既想依附又想独立于殖民权力结构的复杂心态;而一系列筑居者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加勒比作家普遍的自觉意识,即如何摆脱文化上的依附状态,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没有本土传统的后殖民社会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是成长小说中反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非裔青年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此问题的不断调试过程。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对非裔主人公“迷惘与回归”的成长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非裔青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才能建构真正的主体身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洛斯特在其“家园”诗歌中描绘了新英格兰人栖居的困顿,探讨了重建“家园意识”的可能。新英格兰人的栖居困境和“家园意识”的沦丧使得重建“家园意识”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伦理选择。弗洛斯特从存在论美学的高度阐释了“家园意识”在改变新英格兰人存在困境与其实现栖居理想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家园意识”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美学价值,丰富扩展了“家园意识”和栖居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流散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跨界综合。在内部与外部关系上,流散研究可引入"非领地化"概念,打通内外之隔、华洋之隔和学科之隔。在时空关系上,移民的一个解释模型是时间(发展进化)向空间(国度)漂移和跳转,需使"地理"和"历史"在相互垂直扩展中实现自觉的扭结。在乐观与悲感关系上,悲剧性的历史文化承担和伴随生活成功或挫败的英雄主义奋斗精神相互错杂的感悟,可使流散美学接通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小说中 ,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叙述模式———回归模式 ,通过对该模式表现形式的分析 ,可以发现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小说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宗教意蕴 ,这也是这一时期女性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革"视阈下的成长叙事是经由诸多当代女作家不断开掘的文学主题。在王安忆、铁凝、严歌苓、虹影等女作家的创作中,成长叙事呈现出不同层面的形态,无论是女作家对成长的追寻与反思、对苦难成长的追溯,还是对成长中人性扭曲的揭示,都融入了她们"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共同构成了成长叙事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内涵。正是由于当代女作家们在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文革"背景下的成长叙事才为当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色调。  相似文献   

12.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造成当下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征服和役使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而拯救的希望在于放下"进步"和"发达"的架子,从过去被视为落后、荒蛮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实现世界复魅的精神旨归。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竹王传说及其在此基础上衍生和流变的家园信仰为此提供了重要参照,而世界复魅理论也...  相似文献   

14.
不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印第安人在美国史话中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重要角色。对于早期的历史学家来说,土著人在西进运动中的角色要么是恶棍,要么是帮凶。但在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93年的“边疆论文”中,印第安人的身份有了改观,他们甚至被说成在打造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纳的这种观点对今天公众的想像力仍然适用。从超市的小说到好莱坞的影片,印第安人看来与西部连到了一起。如何从文学中的形象来探讨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以还土著人的本来面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成长小说一般把视角放在青年人在领路人指引下的成长上。沃克的《紫颜色》中主角虽已超过青年时期,但精神上却停留在少女阶段,加上黑人女性所受的压迫,她的成长成了笔者关注的重点。分析《紫颜色》的成长小说主题,探讨了西丽在莎格等人的引导下逐步成熟并通过斗争最终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亨利·詹姆斯的一生,是在欧洲旅行中度过的。因此,欧洲旅行成为他的小说中显在的叙事特征。在詹姆斯的欧洲旅行叙事中,主人公不管是天真烂漫的美国姑娘,还是具有一定世俗阅历的中年男人,都在欧洲文化认知的路途中付出了某种代价。《黛西·米勒》中的米勒小姐献出了生命,《贵夫人画像》中的阿切尔小姐陷入国际婚姻的陷阱,《奉使记》中的斯特雷瑟背叛了来自美国的使命。揭示詹姆斯小说中的欧洲旅行叙事,对于认识小说家的叙事艺术和"国际题材"主题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有一部分内容具有相同的“离开——折返”式运动轨迹。本文试图对这一类诗歌做归纳式探索,纳为“遁世与回归”主题下的诗歌。通过对这类诗歌常用隐喻的分析和解读,试图找出遁世背后思想自由运动的拉力和与之相反,向心牵引的世俗约束的引力。并又从诗歌创作角度,对“离开——折返”运动作出另外一重读解。  相似文献   

18.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源于西方。"70后"作家冯唐著的"万物生长三部曲",主要描写的是普通男孩子15年间的生理、心理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特点。通过与相关创作的比较,发现冯唐所阐释的成长主题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的颠覆;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颠覆。冯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抒写了还原生活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中国社会,"丁克家庭"主要是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已有迹象表明,年轻时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现在已人到中年的"丁克"中,已有人改变初衷,走上了回归生育之路,其原因是爱情不等同于婚姻的本质、孩子对婚姻中夫妻间爱情的强化作用及以"不可名状的权威"方式间接对"丁克"们产生影响的中国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0.
女性成长小说作为独立文类的确立是一个凤凰涅柴般的过程,并承载着女性生命体验、女性解放、族裔生存、文化身份构建等一系列沉重而复杂的历史使命。从在成长小说的城堡外徘徊,到逐渐接近并占据城堡的中心,英美女作家在书写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文本突进。这一突进的过程是渐进的、温柔的,却是坚决而执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英美女作家温柔突进的进程恰恰是女性自我解放进程的一个缩影,是女性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女作家的笔尖舞蹈中投射到文本中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身影。从这个意义来说,女性成长小说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女性的成长与女性成长小说之间的动态关系,换言之,是女性的现实成长与女性的文本成长之间的交互参照和相互作用。目前,从该角度切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专著还是风毛麟角,而王卓教授的《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正是这样一本研究视角独特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