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与雅克·朗西埃都是法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们在文学上所建立起的美学观形成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和互补。拉巴特将模仿的本质统摄入文学中,在柏拉图模仿论理念的基础上重构模仿论为“摹型”论,使美学成为哲学的实现方式。朗西埃的“歧见”论从审美向度暗示了一种旨在共同分享层面的话语实践,其文学中的政治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哲学,“摹型”论与“歧见”论形成某种同构性;相反,德意志第三帝国将美学作为形构国家“作品”的政治逻辑,拉巴特揭示了其内在逻辑上的悖谬。朗西埃和拉巴特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论证了后现代视域下政治哲学的美学实现路径之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模仿论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本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成就,科学实证地阐述了模仿论的历史内涵,澄清了模仿论在人类学视野中的原始文化本相。模仿是原始巫术表演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艺术起源问题时,模仿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使用交感思维的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表现、表演或象征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3.
杨小凯、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劣势之争,实质上是后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走技术模仿道路还是制度模仿道路之争。本文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对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提炼和分析评说,认为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是后发国后发优势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着重点有所不同,单纯的技术模仿论和制度漠仿论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模因论以模仿为基础,有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两种复制和传播方式。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四、六级英语短文写作的要求及特点,该文论证了"背诵"与"模仿"等传统手段在四六级英语写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在柏拉图的前期对话中,勾勒出他的理念论框架。提出,柏拉图的真正理论出发点是现象,其方法是以果推因的辩证跃进,建成的理念论有四个两两相关的支点:先验、现象、主体、对象,特征是理念、理性世界与现实、感性世界的平行对应,即“模仿”。本文认为,柏拉图是先验哲学的奠基者,其四个理论支点也是一切思想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理论历史悠久,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来看,主要是模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三种理论的形成、嬗变和交替。19世纪的形式论和20世纪的形式论是一致的,对于文学审美特征和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特异性的关注和探索,对于文学自身独立性的充分肯定,两个世纪的形式论是共同的。因此,20世纪西方形式论是19世纪西方形式论的沿革,19世纪西方形式论是20世纪西方形式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8.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动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国古代文...  相似文献   

9.
纪旻琦  王晓燕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27-128,153
本文分析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及方式,把模因论引入大学英语四级写作领域,主要通过模仿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四级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亲眼目睹了科学技术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转而提倡物质救国,呼吁科学兴邦。他认为欧洲文明发源地是英国,英国物质文明首倡者是培根。因而他讴歌培根是实验学派的先驱,拨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推动欧洲从中世纪进入近代世界。康有为受到培根《新工具》批判道德哲学的思想启发,指出中国积弱原因之一亦在于重道德而轻物质科学。他模仿培根《新工具》著《物质救国论》一书,走近了培根的科学论,标志着康氏从政治道德救国论向物质科学救国论的思想转型。康有为接受了培根把人的力量拓展为知识的力量能改变人类命运的论断,认为西方文明先进与东方野蛮落后的反差,是知识的高低与科学的盛衰所造成的。康有为提倡科学的目的与培根不同,康氏是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培根提倡科学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1.
典型化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而传统的典型化理论,正在被现代主义解构。在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已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化、典型形象。今天的现实主义,已经走过了对现实被动模仿的古典阶段、追求理性和主动模仿的现代阶段。现实主义,正成为一种状态,一种表现过程的真实状态、一种追求、一种倾向。艺术的逼真与否、典型与否,不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普遍的规范。由于生活多元化、思维的多层次和人性的复杂化,造就了现实主义典型论的多元化。“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人格…  相似文献   

12.
试析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华  蒋帮芹 《兰州学刊》2007,(9):31-32,47
一些学者历来认为,柏拉图理念论创立了西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本文则从本体论、方法论以及认识论三个角度试图对柏拉图理念论中可感世界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分有论及模仿说可否能真正沟通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以及知识靠回忆所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宪 《文史哲》2004,11(5):5-12
技术进步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从手工模仿,到照相复制,再到数字图像技术,图像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三种不同的视觉文化形态,相应地构成了模仿文化、复制文化和虚拟文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图像符号与现实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进而导致了美学观念的演变。模仿论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它肯定实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和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以及艺术符号可以真实地再现实在世界。机械复制削平了传统美学观中的一切等级和依赖关系,将模仿物与被模仿物置于同一的无差别地位,所以现代主义以一种全然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形态出现。虚拟技术消解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虚拟文化将艺术家的写实能力彻底去魅了,极大地提升了想象力,使之超越了传统模仿原则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因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因论的语言教学是传统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合而为一。强调传统的背诵、模仿,更重视现代的创造性表达和文化渗透,不仅缩短了语言的理解和产出过程,提高语言产出效率,而且避免了语境转换导致的语用失误。基于模因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可实现有效的商务书面交际。  相似文献   

15.
原型批评以整个文学的历史为背景寻求人类文化心理的基本范型,包含着人类祖先心理和命运痕迹的"原型"存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本质在于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从而使其具有了超常的感染力.对于原型如何保存和传递,模因论提供了新的更为合理的科学理据.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原型的保存是因为大脑的模仿作用,其复制和传播是原型的模因性在起作用.用模因论解释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与社会生物学的一次聚合,这一类似于"多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展原型研究的领域,促进原型批评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仿像不是一个新生概念,其原意一方面表示图像,另一方面又表示模拟.柏拉图的仿像论同他的"理念"本体论和"模仿"的文学艺术美学理论相联系.本文针对柏拉图的仿像论作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通过仿像、理念、模仿几个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辨析,指出:柏拉图对待仿像的立场并非如多数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否定的,他认为仿像作为第三秩序的非存在,也可以通过灵魂之眼的烛照而加入到存在上升的行列中去.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艺术理论根本问题,尤其他关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的根本特征、艺术的非对象性存在以及艺术“让大地成为大地”的论述深刻独到,为我们反思传统艺术理论模仿论和现代艺术理论主体论以及它们的主客体架构模式,探讨当今艺术理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及其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提供了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契认为,现实主义是一切真正伟大文学的标志,主要内涵是:在本体论上,文艺是对现实的本质的特殊反映;在创作论上,体现为塑造典型;在发生学上,文艺起源于劳动,并以巫术模仿为中介;在价值论上,文艺具有净化人性和提高认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方文艺理论出发 ,认为西方文论有如下三个传统 :一是模仿的传统 ;二是强调激情、天才的传统 ;三是追求和谐的优美的传统。这种文论传统形成了西方艺术自己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其艺术美论独到而义深刻.他主张艺术家要洞察真理,要有心灵美和人格美,要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提出了艺术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这一重要美学观点;注重艺术题材的真善美和艺术结构的有机统一;倡导以美的方式,通过理想化,创造出整体美来.其艺术美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