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先验自我被看成是孤立的主体;相应地,悬搁、还原被看成是现象学认识论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其实,先验自我因其构造性具有普遍性而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因而悬搁与还原更是形而上学的奠基。先验自我的本质在于逻辑性,先验自我自身的逻辑性决定了它被把握为什么:逻辑。它首先是一种功能,就其能进行构造而言,表现为主体性;就其构造性具有普遍性而言,表现为交互主体性。先验自我把自身把握为功能性、主体性、交互主体性,而这一切都源于先验自我将自身根本地把握为逻辑性,并从中阐明了我们日常的交互主体性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先验自我的显发,先验自我与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一体。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混沌未分的世界,它没有成见,没有一定,因而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后者则是我们个人在自身的经历中形成的属于个人的特殊的世界,它包含了我们个人的成见,总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去看事情,而对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却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没有如实地把握事情本身。为了把握事情本身,我们就要从个人的特殊的有成见的生活世界返回到先验自我,那样一个没有成见的世界。而这就需要悬搁与还原———它使我们摆脱个人的特殊的生活世界,即摆脱特殊的视角,从而如其所是的观照事情,并在这种观照之中保持我们自身人之为人的本质。从而表明悬搁与还原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顺宏 《浙江学刊》2003,(4):98-103
本文论述了新时期乡土小说创作中作家精神意象的更迭 ,由此前的漂泊—回归而转向摆脱与纠缠。作家的精神意象并不仅仅来自于作家主体本身 ,而是更深地根植于知识者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的变迁中。回归—漂泊的精神意象中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的乡土社会之间的差异性 ;摆脱与纠缠这种精神意象中 ,主体的个体意识并未完全确立 ,或者说这种主体的个体意识正在努力的确立的过程中 ,回归—漂泊多少是因为回归者与乡土世界的隔阂造成的 ,摆脱—纠缠这种精神意象中它首先表现为人物内在的精神冲突 ,集中说来就是主体的个体意识生成的意欲和这种努力受到障碍的矛盾所造成的痛苦。这种矛盾体现在创作中的感觉方式到人物塑造到叙述方式等一系列的艺术过程 ,甚至可以说它不但体现在这些艺术过程中 ,它还推动着这些艺术方式的产生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发展进行分析.以生成性思维为指导,主体发展的起点即是对片面发展的人的超越,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中主体发展的内涵,实现主体发展的途径是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3):104-107
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自我评价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因此,基于自我评价论视域,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对自身的辩证否定,在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的塑造;又需要社会主体对自身予以反思,努力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相似文献   

5.
身体、焦虑与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平  风笑天 《社会》2003,(6):29-32
网络世界 引言 在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展开的实际的社会互动中,人们不断地面对着各种促使自身不得不关注自身身体的情境。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人际互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把握。原因在于在注重个体性自我的现代社会中身体的关注直接成为构建自我和自我展示的关键过程。然而,由于在共同在场的互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主体都无法避免对身体  相似文献   

6.
雷金瑞 《社科纵横》2006,21(6):61-62
乡土旅游是充分利用当地可以开发的乡土资源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它具有随时随地、文化内涵丰富以及简单、休闲、体验性强的特点,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乡土旅游不仅可以带动中国旅游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也就无法使自我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及对群体的认同。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影响,他从生活世界出发,构建了蕴涵着主体间平等、真诚、正当交往的交往理性,以此摆脱当今西方社会人与人交往困境。汲取这一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当今社会在多元分化态势中人与人交往的扭曲及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乡土乌托邦具有浓厚的世俗追求,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于对凡人庸常生存空间的肯定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现照.新时期乡土乌托邦从传统民间乡土大地汲取养料,发掘民间乡土文化中被政治和经济所一度掩盖的本真的生活,它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庸常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传统丈化延续下来的道德理想为原则,勾画了建立在乡土大地上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9.
"人的教育"受益于现代性启蒙.自现代性发端,教育就开始了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转向,迈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启蒙运动所确立的"理性"、"主体性",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强化,"人"的主宰力量空前地获得了推崇,教育现代化也确立了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原则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开始脱离社会政治和世俗功利主义的束缚,转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人的主体存在成为教育聚集的重心."人的教育"的提出,捍卫的是人的哲学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主体的独立性.然而,"人的教育"在高扬"人性"、"主体性"旗帜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哲学的诟病:远离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片面地追求个体自由、心灵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完美,走向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反映到教育生活中,其实就是"精神"与"现实"两种哲学视野的对立,"科学"与"人文"两种教育价值的分歧.这种对立与分歧,如果不予澄清,就会影响到"人的教育"在价值判断上失去理性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0.
在北大荒的诗坛上,称王书怀为乡土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把一生献给了为农民写作,在五十五岁短促的生命里,一共出版了《扬帆集》(1938年)、《桦林曲》(1959年)、《宝山谣》(1963年)、《青纱集》(1964年)、《行吟集》(1979年)等十本诗集。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农村的生活面貌,歌颂了北大荒人的创业精神,而且,为创造北大荒的乡土诗歌,做了值得纪念的实践和探索。抒劳动人民之情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3):140-144
超验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物质世界、感性世界、经验世界的种种限制,而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掘自我和充实自我。秉承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立学说,玛格丽特·富勒勇于为妇女的自我教育和自立做辩护。她相信妇女想要做的,从来不是去统治,而是要求自然的成长,使得其内在天赋和力量不受阻碍地展现出来。她设想生活是个体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历史则是人类通过男女两性辩证的相互作用向更完美人性的进化。富勒毕生所从事的妇女教育事业,不仅是当时新英格兰社会改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达到人性完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拉康: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作者首先捕捉到拉康关于语言是存在之尸的论点,着重讨论了象征域中概念对物与主体的杀戮,以揭露伪个人主体的空无本质.其次,作者解析了拉康强暴式的先行命名与主体际的语言询唤理论,呈现出伪自我在个人主体建构中发生的异化之异化.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西部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勇 《唐都学刊》2003,19(1):51-53
文化的全球视野不断激扬着对本土文化 (文学 )的深层发掘与再认识 ,同时 ,它又是本土文化 (文学 )与世界对话的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强劲一翼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 ,以其坚实、厚重的实绩 ,有力地回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全球化语境中 ,坚守文学的本土化的意义及前景。西部乡土小说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学精神有它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学载体的精神板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的精神主旨又发生…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在以下4个方面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生活是起点;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生活本身就是历史的,也惟有基于此历史科学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现实的、实际的个人就是在不断地变革着自身和世界的个人,历史就是运动、活动;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生活的历史性蕴涵着人的有限性。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质性一维",实际上有两个方面:对不断革新自身及其世界的本真自我的无尽追索;对人的有限性以及由之而致的历史决定论的深刻体验。他在该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赞同主要是就第二个方面来讲的,这一点同时就决定了他必然要评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学今后研究的主旋律应该要更加关注人.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构想和刑事诉讼立法设计所对应的是非日常生活世界,但是我国的刑事诉讼并未远离日常生活世界、并未真正走出日常生活世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情交涉"有时仍像血脉一样渗透到当下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之中,在刑事诉讼中悄无声息对抗法治,结果使理论构想脱离刑事诉讼实践,远离了中国人的生活.为了使刑事诉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体的生活,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必须以生活为立场,在刑事诉讼领域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着眼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体对刑事诉讼的心理、意识与思想体系的转变,在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立法的同时,要有的放矢地继续推进法学教育改革.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活立场的确立,关键在于对被追诉者私人生活的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是以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乡土社会具有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发展既有着小农生产的"内卷性"、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和家庭本位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负功能,但也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对建构现代社会文化道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是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全社会运行与发展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引导、规范与控制的活动过程.国家治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向,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政治秩序.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治理要素构成的国家治理系统,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指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主体现代化包括政府治理中的执政党与政府现代化、市场治理中的企业现代化、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现代化和个人治理领域的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主要是政府治理方式中制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的现代化,企业治理方式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中社会组织自治机制的现代化,以及个人治理方式中人的现代自觉.  相似文献   

20.
郭茂全 《唐都学刊》2009,25(5):53-56
陈忠实的散文集<乡土关中>以潺潺而流的语言、娓娓而谈的闲话方式描述了关中大地上的历史变革、人文景观、乡土风物以及作家乡村生活的审美体验,既展示了关中大地独特的风土魅力,又表现出作家对关中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成为西部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